兼任研究人員

施添福 兼任研究員
電話:886-2-2652-5368 傳真:886-2-2788-1956 電郵:timothy@gate.sinica.edu.tw
主要學歷
  •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碩士
研究專長
  • 臺灣歷史地理學
著作目錄
學位論文
Tien-fu Shih. 1974,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the Tropical Area",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期刊論文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上篇)〉,《全球客家研究》 3:1-109。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1):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5。

施添福。2005,〈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2-242。

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4-201。

施添福。2003,〈客家研究:族群關係的再思考〉,《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45-50。

施添福,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頁1-39。

施添福。2000,〈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47期,頁3-28。

*施添福。1999,〈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地理研究報告》,30期,頁65-100。

施添福。1998,〈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1期,頁12-16。

施添福。1996,〈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期,頁38-57。

施添福。1996,〈日治時代月野村的移民和拓墾〉,《今日關山》,7期,專刊。

施添福。1994,〈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期,頁104-107。

施添福。1994,〈揭露臺灣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卷4期,頁62-72。

施添福。1993,〈晚清的地理教育(1840-1901) ──從張相文的「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談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1期(總期第19期),頁111-134。

施添福、陳國川合著。1993,〈中學地理科的整合教學模式與命題模式〉,《教師天地》,62期,頁29-36。

施添福。1991,〈紅線與藍綠──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頁46-50。

施添福。1991,〈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的論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l期,頁225-226。

施添福。1991,〈臺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地理研究報告》,17期,頁39-62。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士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卷4期,頁1-68。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期,頁67-92。

施添福。1990,〈歷史地理學與臺灣史的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期,頁3-9。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地理研究報告》,16期,頁115-137。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40卷l期,頁71-99。

施添福。1989,〈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39卷4期,頁33-69。

施添福。1989,〈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二) ──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臺灣風物》,39卷3期,頁95-98。

施添福。1989,〈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 ──試釋土牛紅線〉,《臺灣風物》,39卷2期,頁95-98。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卷2期,頁1-41。

施添福。1988,〈「臺灣地圖」的繪製年代〉,《臺灣風物》,38卷2期,頁95-96。

施添福。1985,〈地理教育的情意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整合的模式〉,《地理研究報告》,11期,頁41-72。

施添福。1984,〈地理學的架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友會刊》,7期,頁38-43。

施添福。1984,〈認知教學目標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中等教育》,35卷2 期,頁83-94。

施添福、吳進喜合著。1984,〈命題技巧在地理教育評量中的應用〉,《中等教育》,35卷2期,頁66-82。

施添福、陳國川合著。1984,〈地理教學目標設計〉,《中等教育》,35卷2期,頁51-65。

施添福。1984,〈地理學研究在臺灣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地理研究報告》,10期,頁17-48。

施添福。1982,〈我國的地理教育目標及其問題〉,《地理學研究》,6期,頁135-155。

施添福。1982,〈工業地理學中有關聚集問題的研究〉,《教學與研究》,4期,頁273-294。

施添福。1981,〈臺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型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意義〉,《地理研究報告》,7期,頁153-174。

施添福。1980,〈游耕的經濟觀〉,《地理教育》,6期,頁24-35。

施添福。1980,〈高商經濟地理課程標準及教材的檢討和建議〉,《中等教育》,31卷2期,頁42-63。

施添福。1980,〈從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看中學地理教材的性質〉,《地理學研究》,4期,頁125-134。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報告》,6期,頁203-242。

施添福。1980,〈論地理學的結論〉,《思與言》,17卷5期,頁419-441。

施添福。1979,〈臺灣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和內部人口移動的空間關係,《地理學研究》,3期,頁55-78。

施添福。1979,〈論當代地理學主流的形成及其方法論和本質觀〉,《思與言》,16卷6期,頁569-586。

施添福。1979,〈二次大戰前之計量地理〉,《地理教育》,5期,頁13-16。

施添福。1979,〈臺灣人口長成及其空間集中過程〉,《地理研究報告》,5期,頁159-181。

施添福。1978,〈游耕民聚落穩定性之探討〉,《地理教育》,4期,頁25-38。
學術會議論文(僅列尚未正式出版的學術會議論文)
施添福。2011,〈從「客家」到客家:一個族群稱謂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分析〉,發表於「中研院臺史所專題演講」,2011/02/20。

施添福。2010,〈從「客家」到客家:一個族群稱謂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分析〉,發表於「台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主辦,39頁,2010/12/11-12。

施添福。2009,〈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發表於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史學專題講座》,南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2009/11/12-13。

施添福。2009,〈施添福教授系列講座(三)〉,發表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9/01/14。

施添福。2008,〈清代國家與台灣社會:番社會與漢社會的雙軌統治(一),發表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8/11/05。

施添福。2008,〈清代國家與台灣社會:番社會與漢社會的雙軌統治(二)〉,發表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8/11/12。

施添福。2007,「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台灣北部的後壠社群為例」,發表於「中研院台史所週二學術演講」,2007/07。

施添福。2007,〈國家、里保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的鄉治為中心〉,發表於「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1-63,2007/12。

施添福。2006,〈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史學專題講座》」,16頁,2006/05。

施添福。2005,〈區域地理與地域社會:以研究概念的實踐為中心〉,發表於「《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2005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10頁,2005/10。

施添福。2003,〈日本殖民主義下的東部臺灣:第二臺灣的論述〉,發表於「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慶祝王世慶先生七五華誕」,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頁1-47,2003/05/09。

施添福。2002,〈國家、環境與臺灣內山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中部罩蘭埔為例〉,「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頁1-52,2002/11/15。

施添福。2000,〈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10月6-7日。

施添福。2000,〈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組織:以日治時代的民雄地方例〉,發表於「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9月5-6日。

施添福。1998,〈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16-17日。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傳統社會空間階層的形成與演變〉,發表於「宜蘭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1996年10月14-16日。

施添福。1995,〈日治時代臺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榮和區域發展〉,發表於「臺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1995年12月15-16日。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施添福。2001,〈關山鎮人物〉,收於施添福、詹素娟編纂,《臺東縣史:人物篇》,頁244-287。臺東縣:臺東縣政府。

*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2000,〈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收於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頁1-10。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施添福。1999,〈日治時代的陸地測量部和臺灣地形圖〉,收於《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使用手冊》,頁3-27。臺北:遠流公司。

施添福。1999,〈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考察〉,收於《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1996,〈「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收於《臺灣堡圖集》前頁部份。臺北:遠流公司。

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頁39-7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添福。1995,〈清代東部的族群遷移〉,收於邱水金編,《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實錄之一講義彙編:課程講義》,頁107-12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施添福。1995,〈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01-33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於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 》,頁131-18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施添福。1992,〈臺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收於陳秋坤、許雪姬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頁57-10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施添福、陳國川、夏黎明合著。1988,〈自然環境〉,收於《高雄市發展史》,頁27-65。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陳國川合著。1987,〈人口〉,收於石再添編,《臺灣地理概論》,頁93-117。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施添福。1985,〈地理教育與青少年輔導〉,收於《當前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學術專題研究第13輯,頁217-236。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施添福。1984,〈從地理課程的性質論地理教學的改善方向〉,收於《國民教育輔導論叢第二集》,頁205-221。彰化:國立彰化教育學院。

施添福、石再添合著。1984,〈地理教學與科學教育〉,收於《明日的科學教育》,學術專題研究第12輯,頁469-490。臺北:幼獅文化。

施添福、石再添合著。1983,〈地理學與公民教育〉,收於《明日的公民教育》,學術專題研究第11輯,頁167-185。臺北:幼獅文化。 
專書
施添福。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2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480面。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5,《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422面。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5,《續修新竹市志》,3冊。新竹:新竹市政府。

施添福。2004,《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2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552面。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931面。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628面。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施添福。2002,《關山鎮志(下)》。關山:關山鎮公所。

施添福。2001,《臺東縣史:大事篇(上)》。臺東縣:臺東縣政府。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283面。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等。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施添福。1999,《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260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吳進喜、李明賢、許淑娟等合編。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5。高雄:高雄縣政府。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文獻叢刊12。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翁佳音、廖秋娥等合編。1996,《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陳國章合著。1986,《高級中學經濟地理教師手冊(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施添福、陳國章合著。1986,《高級中學經濟地理(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施添福。1986,《地理教學──一個整合的模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地理研究叢書第3號,191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1982,《臺灣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第1號,160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研究報告
施添福、陳國川、吳育臻合著。1993,〈地理科「題型設計」與「命題原則及命題注意事項」之研究報告〉,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陳國川、吳進喜合著。1992,〈八十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的分析〉,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80年度工作計劃報告》,頁387-414,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陳國川、吳進喜等合著。1992,〈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命題參考手冊之研究報告(一) 〉,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80年度工作計劃報告》,頁1-386,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王秋原、陳文尚、陳國川合著。1991,〈建立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題庫的初步研究〉,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79年度工作計劃報告》,頁29-45,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王秋原、陳文尚、陳國川合著。1991,〈七十七年至七十九年度大學日間部入學考試地理科非選擇題公平性與客觀性的研究〉,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79年度工作計劃報告》,頁20-28,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王秋原、陳文尚、陳國川合著。1991,〈七十九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的分析〉,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79年度工作計劃報告》,頁1-19,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王秋原、陳文尚、陳國川合著。1990,〈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的評鑑和命題原則〉,收於《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理科研究小組78年度工作計劃報告》,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施添福、陳國川合著。1988,〈地理教學中田野調查的功能和實施〉,收於《國民中學教學評量理論與參考實例──地理科第五冊》,頁165-174,臺北市教育局。

施添福、吳進喜、陳國川合著。1988,〈臺北區公立高級中學聯合招生考試地理科試題評鑑──71年度至76年度〉,收於《國民中學教學評量理論與參考實例──地理科第五冊》,頁125-164,臺北市教育局。

施添福、吳進喜、陳國川合著。1988,〈臺灣省高中聯合命題地理科試題評鑑──71年度至76年度〉,收於《國民中學教學評量理論與參考實例──地理科第五冊》,頁79-123,臺北市教育局。

施添福。1987,〈地理學科組教育目標研究報告──高級中學地理學科〉,收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中小學人文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頁227-247,教育部。

施添福。1987,〈地理學科組教育目標研究報告──國民中學地理學科〉,收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中小學人文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頁205-224,教育部。

施添福。1986,〈社會學科命題科學性研究──民國71年至74年臺灣省高中聯招社會科試題的評鑑〉,收於臺灣省教育廳編,《臺灣省七十五年度省立高級中等學校聯招命題研究改進委員會研究報告》,頁6-47,臺灣省教育廳。

施添福。1984,〈地理科教學評量注意事項〉,《臺灣省高級中學教學評量手冊》,頁89-106,臺灣省教育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