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演講

由臺灣出發: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的出現

 【週二演講】

主講人:林玉茹女士(本所研究員)
題 目:由臺灣出發: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的出現
與談人:林文凱先生(本所副研究員)
時 間:2019年5月28日(二)14:00-16:00
地 點:本所802會議室

~~~~~~~~~~~~~~~~~~~~~~~~~~~~

摘要

郊是18世紀至20世紀於東亞貿易相當活躍的商人團體,卻除了臺灣史學者之外,少被重視。其出現時間,也眾說紛紜。本文透過各種檔案文獻和多年來國內外田野調查資料,首先論證康熙年間以施琅為首的福建和臺灣文武官員如何大量控制商品,甚至對外貿易,而影響臺灣商業貿易的發展。其次,釐清雍正3年(1725),文武衙門的官莊被充公之後,地方的公共建設轉嫁至民間,商人舖戶逐漸參與捐輸。但直至乾隆28年(1763),蔣允焄任臺灣知府,才促使當時控制臺灣最重要出口商品糖往華中以北貿易的商人,率先成立北郊。最後,一方面說明乾隆40年代(1775-1784),隨著臺灣中、北部土地拓墾和水田化的發展,控制臺灣與福建米穀貿易的商人,由南郊分化出泉郊和廈郊。除了逐漸落籍臺灣的商人之外,泉郊最初則主要由施琅家族羽翼下的晉江海商組成。另一方面,1780年代以前,府城由於是臺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鹿耳門又是唯一合法對渡的正口,隨著市場和貿易規模的擴大,郊進一步出現外郊和內郊的分化,並擴張到腹地內重要的港街笨港和鹽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