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百年跨域對話-人地關係脈絡與氣候調適/陳一菁(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環境史研究群講論會】
講題:曾文溪百年跨域對話-人地關係脈絡與氣候調適
主講人:陳一菁(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期:2024年4月26日(五)
時間:10:30-12:30(GMT+8)(10:00開放入場)
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02會議室
地址: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八樓)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Ca8AcpA6dwrjVzN8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Ca8AcpA6dwrjVzN8
備註:
1.本次演講以實體講座進行,不提供線上直播。名額限50人。
2.請於4/22(一)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成功者,將以email通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助理李孟霖先生(asithteh@gmail.com)。
2.請於4/22(一)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成功者,將以email通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助理李孟霖先生(asithteh@gmail.com)。
3.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領取方式說明:(1)將於報到現場發放時數證明,非中研院內人員無需簽名,但請至原服務單位完成登記手續。(2)院內人員仍須簽名,時數將由臺史所辦公室進行登記。
4.本活動提供午膳,請於報名表中選擇葷食或素食,亦可選擇不用餐。
【摘要】
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文氣候變化已被廣泛探討,然而,我們對於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理景觀、甚至社會適應仍知之甚少。曾文溪是參與台灣近代史最重要的一條河川,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展現氣候形塑景觀變遷與社會調適的複雜過程。本次演講包含兩部分,一是暴雨造成曾文溪改道以及台江內海消失的氣候重建;二是藉由曾文溪的特殊人地關係,探索氣候調適態度的歷史脈絡。
文獻表明,1823年的暴雨事件造成內海快速淤積,但並無任何儀器資料或氣候代理紀錄佐證。利用阿里山紅檜樹輪氧同位素、重建過去400年台灣南部降水變化發現,西元17世紀30年代和18世紀20年代,降雨頻率和強度有兩個相對異常的時期,與倒風內海和台江內海的主要淤積時間相吻合,這個發現首次提供了氣候因素導致內海消失的證據;且自20世紀中葉以來,台灣南部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乾旱,意味著輸砂量減少,與海平面上升、築壩攔砂,反而共同造成海岸線退縮。
調適態度決定人類社會如何面對氣候風險,國際整合研究指出,經驗、知識、與能力形塑氣候調適態度,但至今未充分論述其歷史脈絡,尤其,經驗可藉由信仰活動等文化遺產長久影響人地關係、決定氣候韌性。曾文溪百年來的河道變遷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水患信仰,根據曾文溪流域居民面對災害的經驗差異與目前的防災參與,我們嘗試探討歷史脈絡如何影響氣候調適態度,建立具在地觀點的氣候變遷韌性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