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19 (日)

本日不對外開放

*
臺南善化孫江淮文書
孫江淮(1907-2013),自日治時期起於臺南善化從事代書事業,其後開始涉略商業經營,並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迄至戰後依然活躍。本所於2007年獲得臺南善化孫江淮先生捐贈的個人檔案,文書35箱,照片1,700餘張。上述超過半個世紀(1922-1978)的代書、商業、地方活動及生活相關的檔案紀錄,是研究臺灣法制史、地方史及商業經營史的重要史料。
*
新民報社的賑災活動
一、組成慰問隊

臺灣新民報社作為臺灣人主要的媒體,以及資訊傳播的管道,也動員協助災後支援工作。除了報社本身捐款6,000元,亦協助募集善款物資,包括衣物、寢具,食物等。民眾可將物資送至新民報社各支局,再由報社直接將物資送至各災區與救護團體。

各方湧入的物資善款,則是透過新民報社組成慰問隊,開車深入災區,將物資送至現場。據報導,臺北本社的物資慰問隊,於1935年5月13日午後從本社出發,先前往竹南,頭份等地,晚間八點從竹南前往苗栗郡。然道路及橋樑,因地震損毀,導致車輛無法通行,前往災害地的路途極其困難。輾轉抵達已經是晚間十一點了。

除了臺灣新民報社外,包括臺灣新聞、臺中新報等媒體,亦不畏災區險峻,組團前往重災區,探查或運送必要物資等。



圖15:慰問團合影於臺灣新民報社支局前,後方的車輛載滿了準備運送至災區的物資。
資料來源:〈昭和十年臺灣震災相關照片(四)〉,《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6:1935年4月22日新民報社震災義捐募款公告
資料來源:〈臺灣大地震(一)〉,《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主辦義捐音樂會

臺灣新民報肩負社會責任,震災後網羅國內外的音樂家們組團,在臺灣各地巡演,義演所得皆做為賑濟災民之用。臺灣新民報社的代表蔡培火企畫了「震災義捐音樂會」,率領團長及音樂家們從1935年7月3日到8月13日間巡迴了臺灣36個地方,舉行了37場公演,收益的款項則用於受災者的救助。參加的音樂家有臺灣人、日本人、歐美人等各國人士。「震災義捐音樂會」巡迴時間達50餘日,深入臺灣各地,甚至遠達東臺灣,如花蓮、臺東、玉里。震災義捐音樂會除了發揮同胞愛之外,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存在。對於啟蒙音樂文化,普及至各山村僻地,也收到很大的效果。



圖17:臺灣新民報的義捐音樂會報導
震災義捐音樂會巡迴的第一站,地點在屏東。當日的臺灣新民報即介紹了義捐音樂會演出者經歷背景。這些演出者們,有些持續從事音樂教職,培育許多音樂人才。
資料來源:〈高慈美參與過的相關演奏會剪報本〉,《高慈美文書》(3GCM),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8:1935年8月12日震災義捐音樂團慰勞會紀念合照
第一排左起為蔡淑慧、高慈美、林秋錦、蔡培火、陳信貞、林澄沐、高約拿。其中蔡淑慧、高慈美、陳信貞及高約拿從巡演開始至結束皆參與演出,十分熱心。
資料來源:〈義捐音樂團慰勞會紀念於草屯〉,《高慈美文書》(3GCM),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19:震災義捐音樂會的宣傳單
音樂會演出時間為1935年8月5日,地點位於宜蘭的公會堂,以及口琴、鋼琴、小提琴等演奏樂器與曲目。音樂會發售的入場券,分為白券1元、青券5角、紅券3角三種,收入用以充當賬災基金。
資料來源:〈「新竹臺中震災義捐音樂會」節目單與招待券〉,《高慈美文書》(3GCM),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20:義捐音樂會巡迴各地情景
臺灣新民報社邀請李金土(小提琴)、林澄沐(聲樂)、高約拿(口琴)等人一同演出,女性音樂家包括林秋錦(女高音)、高慈美(鋼琴)、高錦花(鋼琴)、陳信貞(鋼琴)、蔡淑慧(小提琴)等,或表演聲樂或演奏樂器,共同努力為賑災盡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義捐音樂會紀念寫真帳〉,《高慈美文書》(3GCM),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