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20 (一)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乙未之役檔案精選

2015年適逢日本接收臺灣發生乙未之役120周年,本所與本院數位文化中心特別精選多樣性檔案史料舉辦「翻轉1895-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請跟隨檔案的腳步,回顧牡丹社事件以降迄日本接收臺灣之經緯。置身於波瀾壯闊而又複雜交錯之歷史場景,探索臺灣人民於洶湧的歷史浪潮中,為求生存而奮鬥的足跡,一睹為快展覽內容!

 
*
臺中線的中斷與復駛
一、臺中線(山線)的停駛

地震造成縱貫線與臺中線的鐵路、橋梁與隧道皆有損壞,並導致列車停駛,影響南北往來與在地居民甚鉅。直至1938年臺中線才正式復駛通車。縱貫線鐵路從基隆到高雄全長約400多公里,本線在1935年震災中受害的區間,主要在新竹、彰化間約110公里間。地震發生後,臺中線(山線)在竹南―豐原間,與海線在竹南―清水間的路線均告中斷,造成前所未見的混亂。



圖21:臺灣交通路線圖
資料來源:〈臺灣交通路線圖〉,《費邁克集藏》(T0203),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22:臺灣新民報刊仔的鐵路災情報導
資料來源:〈臺灣大地震(三)〉,《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臺中線沿線受到地震的災害最為嚴重,隧道的崩塌、龜裂,橋梁的下沉、移動、損毀,軌道的陷落、龜裂、下沉、彎曲等,共計有50多處的建物倒塌。總督府鐵道部長渡部慶之進前往視察時,各處的隧道因崩塌而被封閉;軌道彎曲成了「ㄑ」字;堤防下陷,留下軌道宛如鐵線橋般懸掛著,見證大自然的可怕。

林獻堂在地震發生兩個多月後的日記,記載到交通的中斷,對於南往北來的嚴重影響:「雲龍往台北,自四月廿一日大地震,山線之隧道陷落,至今修繕未完;近日連綿降雨,溪流驟漲,海岸線大甲溪之鐵橋沉沒數尺,未知何日方得通行。欲往台北者,由台中乘火車至后里換乘自働車,至大甲乃復乘火車,自來交通未有若是困難……」



圖23:大安車站(今泰安車站)災情
車站月台龜裂、木造車站損毀且傾斜,附近的貨物倉庫及宿舍則完全被夷平。此外,山線靠近震央與斷層一帶,產生鐵軌與枕木一起水平移位的罕見現象,造成整個線路的彎曲蛇行。
資料來源:〈昭和10年臺灣大震災記念画報〉,《六然居典藏史料》(LJK),1935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24:1935年6月19日林獻堂日記
資料來源:〈灌園先生日記〉,1935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二、橋梁與隧道的修復

臺中線山線的修復工程相當困難,特別是隧道及橋樑的工程,不僅耗費龐大的費用,更因位在山區,修繕用的材料運送困難。臺灣總督府內甚至出現了是否要藉此廢除山線,改設置苗栗苑裡到臺中間的新線,對於今後運送、駕駛上較為合適等提案。但廢止臺中線的話,會造成各方面的影響,遂聽從各界專家的看法,暫且將目標設立為恢復原狀,全力進行修繕工程。經過了重重難關,花費了三百多萬的工程費及三年的時間,山線復舊的工程終於大功告成。



圖25:1938年竣工的大安溪橋梁
資料來源:〈大安溪〉,《費邁克集藏》(T0203),1938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26:修復完成的隧道,從第三號隧道遠望第四至第七隧道
資料來源:〈三號隧道から四、五、六、七號を望む〉,《費邁克集藏》(T0203),1938年,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