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8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柴坑仔社關係文書
近年來,平埔族研究雖日趨熱絡,但在個別族社的研究上,柴坑仔社(今彰化市境)的研究,累積成果極少;本所購藏的「柴坑仔社相關文書」,時間從乾隆4年(1739))至明治44年(1911),共114件;內容多樣,不僅包含大量的土地關係資料,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料,足以討論柴坑仔社在交力林、大肚溪下游一帶的擴散、遷徙史,以及土地經營、埔漢關係變遷等議題 。
*
東洋畫會選介:春萌畫會與栴檀社

所謂的「東洋畫」,是指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移入臺灣的近代日本畫。始於1907年的日本文部省美術展覽會中設置有「日本畫部」,而1927年創設的臺展,則依循早些年開始的朝鮮美術展覽會,以「東洋畫部」與「西洋畫部」並列為官方美展的兩大部門。從當時入選臺展的作品來看,幾乎從最初便排除了臨摹傳統的水墨畫,而以強調寫生觀念、又不失優雅細膩的東洋畫為主。當時在臺活動的日籍與臺籍畫家們,無不積極開創與提升自我風格,在官方美展中譜出活潑多元的樣貌。創立於1930年左右的春萌畫會與栴檀社,可說是為了精進臺展東洋畫部創作水平,所應運而生的兩大畫會研究組織。

一、春萌畫會

出生嘉義的林玉山於1926年赴日進修,隔年即入選首屆臺展東洋畫部,與陳進、郭雪湖有著「臺展三少年」的稱號。1928年,他與朱芾亭一同擔任發起人,網羅當時嘉義和臺南兩地區的東洋畫家潘春源、吳左泉、林東令、黃靜山、施玉山、徐清蓮、蒲添生、陳再添等人,創設繪畫研究團體「春萌畫會」。1930年春季在臺南公會堂舉行首展,不久便將活動與展覽重心轉移到嘉義,並陸續又有張李德和、盧雲生、黃水文、李秋禾等曾隨林玉山學習的畫家加入。1940年代改組為「春萌畫院」後仍續有活動,可說是日治時期以降,以林玉山為首,凝聚並推動嘉義地區美術風氣的一股重要力量。


圖6 陳澄波參觀第五回春萌畫展合影與短評
陳澄波做為一位傑出的西畫家,也同樣關注故鄉嘉義東洋畫畫友的動向。1934年6月已從上海返臺的陳澄波,特地前往嘉義公會堂觀賞第5回春萌畫展,並與林玉山、朱芾亭、盧雲生、李秋禾等人在會場入口合影紀念。參觀結束後,他也為該展提筆寫下一篇短評,以西畫家的美學觀點來對展出作品進行評論,希望加強彼此間的研究交流。曾經旅居中國的他特別提到,站在朱芾亭山水四題〈秋雨瀟瀟〉的畫作前,彷彿來到蘇州郊外,充滿了中國情調。而隔年,朱芾亭也短暫前往中國江南地區寫生遊歷,成為其人生中一段特別的插曲。 (〈陳澄波畫作與文書〉)


圖7 蒲添生,〈枇杷〉,膠彩,1931年,66x46cm
著名的前輩雕塑家蒲添生也是春萌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只是在1931年赴日留學之際停止參加該會的活動。蒲添生受到父親於嘉義美街開設裱畫店的環境啟迪,自小對美術耳濡目染,15歲即以膠彩畫作〈鬥雞〉入選新竹美展。1930年代赴日,先在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之後進入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大學)膠彩畫科、雕塑科,自此才踏上臺灣雕塑界的拓荒之路。這件〈枇杷〉為蒲添生早期就讀川端畫學校時期的膠彩畫習作,仔細描繪枇杷樹枝斑駁的表面、略帶反光的平滑綠葉、與尚待熟成的青黃結實。右下角落款「蒲添生 昭和六年 寫于東京」。(〈蒲添生雕塑作品與文書〉,T1067_03_02_0001)

戰後,隨著林玉山於1950年代北上執教,原以嘉義為據點的春萌畫院也逐漸移師北部持續活躍。在教學工作之餘,林玉山經常與其他寓居北部的春萌畫院成員盧雲生、李秋禾、黃鷗波等人共同舉辦觀摩研究會,以求不斷精進。


圖8 李秋禾畫集
李秋禾(1917-1957)出生於臺南麻豆,1930年移居嘉義,隔年即加入春萌畫會。曾隨林玉山習畫,擅長水墨與膠彩。1957年李秋禾病逝,林玉山等人為他舉辦後援義展,計有70多位書畫家提供近百幅的義賣作品,此外也舉辦遺作展,並由春萌畫院編輯發行《李秋禾畫集》。由此可見,春萌畫院雖然在1954年同人合作展後便再無聯展的紀錄,但畫家們仍互相扶持、情誼不斷。(〈六然居典藏史料〉,LJK_07_02_0240374)

二、栴檀社

1930年2月,另一個東洋畫會組織「栴檀社」也在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員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的帶領下正式成立。創會成員網羅多位活躍於官方美展的臺、日籍東洋畫家如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潘春源、林東令,以及宮田彌太郎、那須雅城、村上無羅等人。據悉畫會名稱由來是以春季開花的栴檀樹(苦楝)「雙葉並生」的意象,來比喻臺、日會員間共同交流研習、切磋砥礪之意。往後再由會員們推薦表決,納入呂鐵州、陳敬輝、野村泉月等優秀的創作人才。活躍於北部地區的栴檀社,每年春天在臺北舉辦一次展覽,直到主導者鄉原古統於1936年返日後才逐漸減少活動,終於1940年宣布解散。


圖9 郭雪湖存藏栴檀社活動資料剪貼冊
栴檀社從1930年4月的第一回展後,至1940年為止曾舉辦過8回展覽,郭雪湖存藏的剪貼冊中,收錄了栴檀社第1回至第5回展之會員合影、展場照片、展覽報導與評論剪報、會員作品畫卡、通知與文宣等珍貴資料。從左至右分別為:(1)1930年4月第一回試作展紀念攝影,下方手寫標註相片內人物;(2)1931年第二回展通知書,上面可見紀錄印刷與發送相關時程的手書筆記;(3)第二回展中陳進、木下靜涯出品的畫作;(4)1933年5月第四回展通知書,提及為慶賀滿洲國皇帝溥儀即位而由該社16位會員所各自創作的臺灣風景畫亦在展示之列。而後這些作品集結成〈臺灣風景畫帖〉,於1934年贈予滿州國。(〈郭雪湖畫作與文書〉)

籌辦畫會的作品展,也著實讓畫家們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郭雪湖曾追憶,當時由於住在臺北專職創作,且與鄉原古統往來密切,故栴檀社美術展覽會的大小事務——-從文宣印刷、會員與報社聯繫、畫作收退件,到會場布置與作品陳列等——¬都是由他一手包辦。也正是在栴檀社親力親為所累積的功夫,讓他未來無論是規劃統籌個展、聯展,抑或是戰後承辦省展等,都能夠游刃有餘;同時,在展覽期間接待前來看展的官員、地方士紳等經驗,也得以讓他逐步拓展人脈,增加畫作售出的機會。


圖10 郭雪湖,〈瀞潭〉,膠彩,1930年,91x182cm
郭雪湖於第1回栴檀社展覽出品之〈瀞潭〉,展覽目錄上標註出售金額為二二O圓。取材自新店碧潭,以圖案化的手法表現大塊壁面與其上濃密的樹林,同時細膩地描繪倒映樹石的清透潭水,一葉扁舟點綴其中,營造清麗悠然的意象。當時《臺灣日日新報》評其「新變畫法,全體明亮。」而縱觀1930年代郭雪湖於歷屆栴檀社展出品之畫作,與早期細密多彩的臺展入選作品相比,在風格上也確實已有由繁入簡的態勢,或許可視作畫家自由進行實驗性創作的具體例證。 (〈郭雪湖畫作與文書〉)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