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21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自然與人文的融匯:館藏藝術家畫筆下的淡水風景

昔日稱為「滬尾」的淡水,一直是臺灣前輩畫家們鍾情入畫的勝景,那面水依山的自然風光,以及歷經荷、清、日統治後遺留下來的中西新舊建築和異國情調,吸引許多文人墨客駐足流連,也激發畫家們的浪漫情懷與創作靈感,為彩繪臺灣美術史留下令人讚嘆的一章。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館藏中陳植棋、陳澄波、顏水龍等藝術家的寫生足跡,共同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淡水風景巡禮。

*
初等教育

日人治臺後,將其國內的學校制度引入臺灣,其中對臺灣影響最大的是初等普通教育(簡稱初等教育)。五十年間臺灣的初等教育雖依照種族(日本人、臺灣人與蕃人之別)施行不同的教育,然而,私塾仍舊存在於民間。此外,隨著政策、世界局勢與社會的變動,殖民政府的初等教育政策亦隨之轉變。日治期間的初等教育,約可分為三期:

分期 時間 說明
第一期 日臺分離政策
(1895年5月至1922年1月)
日本領臺之初,為養成通譯人才,設立國語傳習所供臺籍青年學習日語;明治三十一年(1898)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圖6)與小學校(圖7)。公學校招生對象為臺籍兒童;內地人(日人)則進入小學校就讀,採取日臺分離教育。
第二期 日臺共學制
(1922年2月至1941年2月)
大正十一年(1922)修訂「臺灣教育令」,規定:「常用國語(日語)者入小學校,不常用國語(日語)者入公學校」。然,臺籍兒童能入小學校就讀者,寥寥無幾。
第三期 國民學校時期
(即1941年3月至1945年10月)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殖民政府為使臺灣人徹底日本化,將外地的臺灣轉變成本土,因此推行皇民化教育政策。昭和十六年(1941)三月修訂「臺灣教育令」,初等普通教育改依「國民學校令」,將小、公學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
圖像 說明
圖5:圖片右上角即日治時期所拍攝的芝山巖學堂舊址今臺北市士林區惠濟宮)
【所藏編號T0149P0005_0042-001】
圖6:1927年,成福公學校(今臺北縣三峽鎮成福國小)學生畢業記念照
【所藏編號T0151P0007_0007】
圖7:臺北第二小學校(今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小,拍攝時間不詳)
【所藏編號T020302_05_0440】
圖8:角板山(今桃園縣復興鄉)「蕃童教育所」
【所藏編號T020302_02_0454】
圖9:昭和年間,學生上課練體操的情形
【所藏編號T0151P0007_0010-001】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