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8/10 (日)

本日不對外開放

*
從檔案看百年來臺灣女性地位之轉變

發佈日期 2011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回顧歷史,臺灣傳統女性終其一生多為依附於男性之下的附屬品。從清領到戰後,隨著外在政經環境的改變,女性漸漸能由閨房、廚房、廳堂等傳統領域中釋出,走向實現自我意志的人生,在社會各個領域多元發展,並取得不亞於男性的成就。這段臺灣女性境遇蛻變的歷程,惟有透過一頁頁留存至今的文字與圖像紀錄,後人才得見其芳蹤。
本篇專題將以百年來女性地位之轉變為主軸,從傳統女性、命運轉折、展現自我三個面向,呈現臺灣女性的百年風華。

*
初等教育

日人治臺後,將其國內的學校制度引入臺灣,其中對臺灣影響最大的是初等普通教育(簡稱初等教育)。五十年間臺灣的初等教育雖依照種族(日本人、臺灣人與蕃人之別)施行不同的教育,然而,私塾仍舊存在於民間。此外,隨著政策、世界局勢與社會的變動,殖民政府的初等教育政策亦隨之轉變。日治期間的初等教育,約可分為三期:

分期 時間 說明
第一期 日臺分離政策
(1895年5月至1922年1月)
日本領臺之初,為養成通譯人才,設立國語傳習所供臺籍青年學習日語;明治三十一年(1898)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圖6)與小學校(圖7)。公學校招生對象為臺籍兒童;內地人(日人)則進入小學校就讀,採取日臺分離教育。
第二期 日臺共學制
(1922年2月至1941年2月)
大正十一年(1922)修訂「臺灣教育令」,規定:「常用國語(日語)者入小學校,不常用國語(日語)者入公學校」。然,臺籍兒童能入小學校就讀者,寥寥無幾。
第三期 國民學校時期
(即1941年3月至1945年10月)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殖民政府為使臺灣人徹底日本化,將外地的臺灣轉變成本土,因此推行皇民化教育政策。昭和十六年(1941)三月修訂「臺灣教育令」,初等普通教育改依「國民學校令」,將小、公學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
圖像 說明
圖5:圖片右上角即日治時期所拍攝的芝山巖學堂舊址今臺北市士林區惠濟宮)
【所藏編號T0149P0005_0042-001】
圖6:1927年,成福公學校(今臺北縣三峽鎮成福國小)學生畢業記念照
【所藏編號T0151P0007_0007】
圖7:臺北第二小學校(今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小,拍攝時間不詳)
【所藏編號T020302_05_0440】
圖8:角板山(今桃園縣復興鄉)「蕃童教育所」
【所藏編號T020302_02_0454】
圖9:昭和年間,學生上課練體操的情形
【所藏編號T0151P0007_0010-001】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