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8/06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女性專題-檔案中的傳統臺灣女性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傳統臺灣女性,在思想上接受男性為天的貞節賢淑觀念,身體上則處處受到限制,被當成物品一般的被買賣,甚至在家中經濟困頓、八字不合等原因下,成為最先被犧牲的對象,如商品一般的被質押、買賣,或成為他人的養女、媳婦仔。而婚後的女性,除侍奉公婆外,更需一肩挑起養兒育女、家務農務等大小事務。當「媳婦熬成婆」後,若遇家中無男性尊長,更需負起管理家產、分配財產等事宜。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為使社會大眾對於早期的女性生活有更多的認識,特規劃以臺灣女性的傳統生活、走入職場、日記中的臺灣女性等面向為系列專題,深入的從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典藏的各類型檔案介紹早期臺灣女性的各種樣貌。本篇專題將以傳統女性為主軸,帶領讀者一窺早期女性的樣貌。

*
島嶼臺灣特有種:南方島嶼物產

本子題聚焦於鹿皮、蔗糖、愛玉子,從清代人文風俗圖像,窺見早期鹿皮取得與交易情況;甘蔗自荷治時期引進栽種後,清領時的糖廍與日治時的新式糖廠,不斷演進的技術,使糖業成為臺灣南部的重要產業;透過舊藏報紙紀錄與官方檔案,挖掘日治時期所發現的臺灣特有品種——愛玉子。

一、鹿皮

早自17世紀以來,臺灣鹿皮已是各方勢力爭奪的重要貿易品項;原住民族捕鹿的場景,也常被畫入清代的民情風俗圖繪中。

如〈臺灣地里圖〉,除呈現清領初期的行政區劃與軍事布防,亦詳繪人文地理及聚落等。圖中包含諸多原住民社群的捕鹿方式,如:大甲溪北岸,南日社旁的圍獵鹿群;大肚溪北岸,大肚社旁的乘車追鹿;屏東搭樓社,在山中以弓箭獵鹿;後山(東部)山林內,生食鹿肉等。

圖22 臺灣地里圖中的捕鹿群像,1684年後,全圖尺寸280x109 cm,絹本設色
資料來源:〈臺灣地里圖〉,數位方輿網站。
 

中研院院士曹永和(1920-2014),1951年在其戰後第一篇長篇臺灣史學術論文──〈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中,亦探討17世紀臺灣鹿皮貿易,如何影響島內的拓墾開發,以及當時東亞海上貿易的複雜關係。

圖23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手稿,1951年
資料來源:〈曹永和〈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手稿〉,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蔗糖

甘蔗於荷蘭時期引進臺灣栽種,歷經清領的糖廍製糖到日治的糖廠加工,蔗糖演變為臺灣重要外銷產業。糖廍通常設在蔗園附近,由棚屋及熬糖屋構成。棚屋以竹、稻草等搭建,外觀猶如圓錐形的草寮,由水牛拖動蔗車榨汁,蔗汁再送到熬糖屋,火工煮製。由下方組圖,依序可見舊式糖廍外觀、蔗車、熬糖屋。

圖24 臺灣舊式製糖塲及水牛明信片,日治時期
資料來源:〈臺灣舊式製糖塲及水牛明信片〉,《莊永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典藏。
 
圖25 舊式糖廍(赤糖)甘蔗壓搾機,1915年
資料來源:〈舊式糖廍(赤糖)甘蔗壓搾機〉,《臺灣寫真帖. 第拾貳集(附製糖號)》(1915年10月),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圖26 舊式糖廍(赤糖)煎煉場,1915年
資料來源:〈舊式糖廍(赤糖)煎煉場〉,《臺灣寫真帖. 第拾貳集(附製糖號)》(1915年10月),圖版無頁碼,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三、愛玉子

歷史發現:愛玉子是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Makino Tomitarō,1862-1957)在臺灣發現的原生種。日治初期,牧野曾參與東京帝國大學的臺灣學術探險隊來臺調查;1904年,他將從嘉義梅山取得的愛玉子,發表於《日本植物學雜誌》,命新種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榕屬 愛玉子 牧野)。1939年,中部地方報《臺灣新聞》亦有牧野富太郎博士相關報導。

圖27 牧野富太郎相片及牧野日本植物圖鑑,1940年
資料來源:〈牧野日本植物圖鑑〉,《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書刊》(T1013),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典藏。
 
圖28 《臺灣新聞》牧野富太郎報導,1939年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3153號(1939-09-26)〉,《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實體果實:愛玉子是雌雄異株的隱花果蔓藤植物,分別長出雌果、雄果,它的小花隱藏於果實內的花軸中,經由體積如螞蟻般的愛玉小蜂穿梭於雌、雄果間,達成授粉。雌果中的雌花經授粉後而長成的細小果實,即為愛玉原料(愛玉籽)。

圖29 愛玉子構造圖,1911年
資料來源:島田彌市,〈臺灣特產果實愛玉子ニ就テ〉,《臺灣農事報》第59號(1911年10月),頁23-30,中研院臺史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圖30 愛玉子-隱頭果
資料來源:陳柏豪,開放博物館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