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8/07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清領到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相關檔案

發佈日期 2011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

隨著臺灣社會的發展,性別意識的提升,婦女史、性別史研究也成為日益重要的學術領域之一,而相關史料的挖掘與開發,一直是婦女史學者們所關注的課題。臺史所在經過 20 餘年的田野工作、購藏、各方捐贈與合作,累積了不少來自臺灣官方和民間社會中,與女性相關的的資料,包含文字及影像檔案等。本文將簡介所內檔案館數位典藏之清領到日治時期女性生活相關史料。

*
文藝南國真善美:跨界共創舞臺

青年們除了各自於音樂與美術綻放異彩,《臺灣文藝》邀請臺陽美協畫家設計雜誌封面與插畫,以及《臺灣新民報》發行日刊後的文藝欄,將「故事」搭配「插圖」的呈現,皆提供了文學與美術跨界合作的舞臺。

一、臺灣文藝聯盟與《臺灣文藝》雜誌

1934年,張深切等人在臺中創立「臺灣文藝聯盟」,並陸續於日本與臺灣各地成立分部。同年11月創刊《臺灣文藝》,由臺中中央書局營業部主任張星建擔任發行人兼編輯,內容分為評論、戲曲、小說、詩歌、隨筆與學術研究六個主題,集結文學、劇作、藝術等文化工作者的聲音,期達到文藝大眾化的旨趣;直至1936年8月發行最終號,共發行15期。

下方照片為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在京同好者座談會的合影,人物包含各界人士。前排右起:郭明欽、楊任、卓戈白、顏水龍、中野重治、林煥平、曾石次;後排右起:翁榮茂、孔芥、江文也、楊肇嘉﹑翁鬧、吳坤煌、張文環、蔡嵩林。

 
圖55 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在京同好者座談會合影,1935年
資料來源:〈楊氏家族成員及友人照片(六)〉,《六然居典藏史料》(LJK),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臺灣新民報》文藝欄連載小說

《臺灣新民報》發行日刊後,不僅關心臺灣政治、社會時事,副刊版面也展現當時藝文創作的多元面貌。文藝欄以「故事」搭配「插圖」,表達故事中的場景與角色,例如1933年5月起,邀請留歐藝術家顏水龍為連載翻譯小說〈小春日和〉繪製插圖。

圖56 1933年5月11日《臺灣新民報》連載〈小春日和〉(魏根宣譯,顏水龍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797號(1933-05-11)〉,《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三、《臺灣新民報》連載新銳中篇創作集

戰爭期間,編輯黃得時策劃了「新銳中篇創作集」特輯,展現廢除漢文的艱困年代,作家和畫家們戮力共創的成果。自1939 年7 月起,依序連載五部臺灣作家的中篇小說:翁鬧作、榎本真砂夫畫的〈有港口的街市(港のある街)〉(46回);王昶雄作、中村敬輝畫的〈淡水河的漣漪(淡水河の漣)〉(33回);龍瑛宗作、陳春德畫的〈趙夫人的戲畫(「趙夫人の戲畵」)〉(22回);呂赫若作、一木夏畫的〈季節圖鑑〉(30回);張文環作、陳春德畫的〈山茶花〉(111回)。

圖57 1939年7月6日《臺灣新民報》連載〈有港口的街市〉(翁鬧作,榎本真砂夫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028號(1939-07-06)〉,《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8 1939年9月4日《臺灣新民報》連載〈淡水河的漣漪〉(王昶雄作,中村敬輝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088號(1939-09-04)〉,《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9 1939年9月24日《臺灣新民報》連載〈趙夫人的戲畫〉(龍瑛宗作,陳春德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108號(1939-09-24)〉,《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0 1939年10月17日《臺灣新民報》連載〈季節圖鑑〉(呂赫若作,一木夏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131號(1939-10-17)〉,《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1 1940年1月23日《臺灣新民報》連載〈山茶花〉(張文環作,陳春德畫)
資料來源:〈臺灣新民報第3227號(1940-01-23)〉,《臺灣新民報社報刊史料》(T111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