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臺史所研究員 林玉茹 ● 圖/臺史所檔案館 所謂「郊」是指清代至日治初期,掌控臺灣對外進出口貿易的郊商所組成的商人組織。過去由於文獻資料缺乏相關紀錄,我們很難理解臺灣郊商與大陸之間貿易運作的機制。本批文書則是目前為止很少見到的一手史料,彌足珍貴。 本文書種類包括書信、貨函、貨批、貨批和貨單、總單、收穀單、配單、代兌清單、交船單、碼子單、財本收支憑條、通告等十二種類型,共八十六件。文書形式與尺寸不一,不少是書信,十四件附有封套。涵蓋時間起自乙未(1895)五月,迄至丁酉(1897)年十二月;也就是清朝割讓臺灣予日本之後,共近三年時間。 乙未年(1895)四月,臺灣割讓日本。七月,日軍尚未攻佔彰化、鹿港之前,許志坤和許志湖即先讓兒子許經煙(即許經淵)回泉州老家外高厝(泉州晉江縣高厝)找房子,並將謙和號移往泉州經營。丙申年(1896)五月底,鹿港情勢不穩,許志湖也回到泉州,繼續經營謙和號生意;鹿港許家商店春盛號的經營、租谷和放貸之經收,則委由鉗記(楊鉗)及辛勞(伙計)五人管理。丙申年(1896)十一月底左右,由於鹿港局勢穩定,許家成員又陸續從泉州遷回鹿港,許經煙則在外高厝另置新和益號。丁酉年(1897)四月,許志湖回到鹿港,重新以謙和號作為貿易商號。 換言之,這批文書是許家在臺灣割日後三年之間由鹿港回泉州、又由泉州遷回鹿港之間,家人的往來書信、兩岸貨物配運貿易、市場狀況、兩地政治社會狀況、商店經營,以及土地收租等相關文書。簡言之,本文書的產生是由於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的變局。文書來源是鹿港和興街(今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郊商許志湖(1841-1901)、許志坤(1846-1901)家族所有。由於許家店號(分別稱春盛號、謙和號),是鹿港泉郊主要郊商之一,至日治時期仍名列鹿港六大貿易商之一,僅次於辜顯榮的大和行。直至1920年代,許家仍是鹿港地區數一數二的豪商。透過該文書,我們不但可以釐清利用帆船貿易的郊商貿易或商業經營機制,也可以瞭解當時商人的飲食生活、商人的文字素養、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態,以及政權更迭時商人的適應方式。(林玉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