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4/22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

發佈日期 2013年11月12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李依陵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高慈美從求學開始便往來於日本與臺灣兩地,戰後,她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致力於音樂教育,直到退休後仍投入公益,以悠揚的琴聲發揮撫慰心靈的功能。高慈美所留下的日記、文件還有千餘張的照片由家屬無私的提供臺史所進行整理,全數的資料整編完畢,且開放於臺史所檔案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歡迎前往檢索利用。
*
旅行記憶-館藏中的修學旅行
旅行記憶-館藏中的修學旅行

發佈日期 2018年3月12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歐怡涵 ● 圖/臺史所檔案館

1937年,臺灣新民報社出版的《臺灣人士鑑》,內載2千餘名當時對臺灣具有影響力之社會領導階層的基本資料,其中960位臺籍社會領導階層,填寫了他們有興趣從事的休閒活動,旅行僅次於讀書與園藝成為排名第三的熱門項目。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念的影響,受教過程中學校所安排的旅行活動也是成因。旅行已不僅是社會領導階層忙碌之餘的休閒「小確幸」,更是促使臺人觀看日本、歐美近代性,日人及全世界看到日本統治臺灣成功的管道。

學校安排的旅行活動中之修學旅行,是「以學生身心之發達及充實學校生活為目的,由教師率領、以學年或班級為單位所施行的旅行活動」,被視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其與「遠足」之差異,在於遠足係在步行所能到達之範圍內,以一日往返為原則所施行的校外活動;而修學旅行則可運用各種交通工具,旅行時間亦較長。

日治初期,修學旅行在1897年國語學校設立之際自日本導入臺灣,成為傳遞國家主義、培養學童愛國心的重要管道,漸成各級學校固定的年中行事。修學旅行的形式,可分為島內與島外旅行兩類。其中,島外旅行之日本內地旅行,經費採官、自費各半,參觀路線雖屢次不同,但必定包含桃山御陵(明治天皇陵墓)、宮城(天皇居所)拜觀、伊勢神宮三處,以「鞏固國民的精神基礎」,餘則多為各地名勝、學校、公園、博物館、工廠等,以感受殖民母國於文化與國力上之發達。直至1940年5月,日本當局為確保戰爭體制下運輸交通之順暢,以及節約燃料,故要求各級學校停辦修學旅行,學生引頸期待的旅行活動始告中止。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