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2 (四)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臺灣省議政檔案簡介
臺灣省參議會檔案與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檔案,為研究戰後臺灣民意機關及實施地方自治變革極具價值之參考史料。本檔案為第一手的議會史料,在內容上則包含民政、地政等多方面的政府行政業務,無論是想探究,如:政治、經濟、民生等議題,都有可利用及研究之處。儘管這兩個時期的議會只歷時約13餘年,在臺灣的議會發展史上仍值得注意及探討。
*
檔案館新開放文書: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
2024-04-19 發表

日治時期《臺灣新聞》稱霸臺灣中部報界,是代表中部地方的新聞時事報導與社會輿論的重要媒體,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臺南《臺南新報》並稱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報。此報紙的發行可追溯至1901年5月於臺中創刊的《臺中每日新聞》,1903年改名《中部臺灣日報》,1907年正式定名為《臺灣新聞》。

《臺灣新聞》的語言主要為日文,亦有漢文版。1910年設立臺北支局,業務擴展至北部,派遣記者常駐北部,並陸續在中部地區設立彰化支局、北斗支局、佳里支局等。在1925年5月開始發行夕刊,並陸續發行附錄新竹版、高雄版,以及增刊附錄彰化市報。隨著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以及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壓力下,1937年官方下令廢止漢文版。1944年,因總督府言論統制政策,與《臺灣日日新報》和《興南新聞》(前身為臺灣人自辦的《臺灣新民報》)等6大報紙,合併為《臺灣新報》。

綜觀《臺灣新聞》之發行,前後長達40餘年,根據當時統計每日發行量大約有8、9千份左右,不僅對於中部新聞深度報導,關注重大事件與地方的關聯性,也聚焦產業技術的報導,在文學藝術刊載的內容也和其他報紙有所區別,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中部地方政治、社會、產業與文化等課題的重要史料。

《臺灣新聞》留存至今,國內主要典藏機構,大多僅留存零星月份之報紙,或以微卷形式開放。有鑒於此份報刊之重要性,本館近年來於海內外蒐集,挖掘出1938至1944年相對完整典藏,彙集為〈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檔案全宗。本次先開放1938至1939年之報紙,為海內外獨家典藏,是研究地方學,和進入日本皇民化運動時期,二戰期間臺灣社會發展之重要史料。相關目錄及數位影像已全面上線,歡迎連線使用。
 

圖1:1938年7月14日 刊登〈臺中線復舊紀念號〉
《臺灣新聞》作為中部第一大的地方報社,對於中南部地區的報導特別深入,是研究地方發展的重要史料,如臺中線復舊工程與建築梧棲港口等地方交通建設之報導專號。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2716號(1938-07-14)〉,《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2:1938年7月16刊登〈臺中州美術展評— 第四部彫塑を見る〉
《臺灣新聞》雖然自1937年起停止漢文版,但其藝文版仍保留〈漢詩〉、〈詩壇〉專欄,不時刊登臺灣人投稿的文章與評論。如1938年刊載林坤明對臺中州美術展的評論,和其參展雕塑作品〈由良上等兵〉之照片。林坤明(1913-1939),臺中人,1935年前往日本學習西方雕塑,作品曾多次入選日本三部會展與獨立攝影展。這位英年早逝的雕塑家,因史料匱乏,生平事蹟鮮為人知,透過此報紙可略知一二。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2718號(1938-07-16)〉,《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3:1939年4月29日 刊登〈五十萬頭を目標に臺中州が養豚獎勵〉
《臺灣新聞》獨有的專欄--產業欄,相對於其他大報並無類似的專欄,內容涵蓋農業、漁業、畜牧業等,除了政策報導外,還有更深入的技術知識宣傳,撰寫者大都來自全臺各地的農業改良場試驗所、水產試驗所等相關專業人士。本件為中日戰爭展開之後,日本將臺灣豬隻納入為皮革資源的動員背景之下,1939年4月29日刊登臺中州養豬計畫獎勵及豬剝皮競技會的報導,以及詳細的數據等。
資料來源:〈臺灣新聞第13003號(1939-04-29)〉,《臺灣新聞社報刊史料》(T1139),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