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6 (一)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理想與犧牲-館藏中的臺灣政治與農民運動

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臺灣,臺灣人的反抗運動由初期激烈的武裝抗日運動,至1920年初期,受各種進步思潮的影響,逐漸轉向非武裝的政治運動。上述抗日運動初期以在政府體制下爭取權益的右翼民族運動為主,而後一路演變為激進左翼的臺灣共產黨改革同盟,再至戰後初期潛伏於民間的共產地下組織活動。2010年10月,本所舉辦「向左-轉!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共產運動檔案特展」,現運用特展文案搭配相關館藏,映照出臺灣人在爭取權益與政權之際,所秉持的理想與遭遇的犧牲。

*
饒富趣味的文書─護照、藥方與換地契約

眼色光明!?面色紫!?─清朝的護照

陳登志的護照 T0629D0517_01_0002

1896年,陳家第二代陳登志為了處理在臺灣的生意,並順道返鄉祭祖,與妻子陳吳氏帶著四歲、十歲、七歲的兒子陳復輝、長女陳錦秀、以及次女陳錦雲一家五口,由廈門搭乘英國輪船爹利士(S.S.Thales)前往當時已為日本國土的臺灣。本件是以華人身份入境的陳登志所持有,距今已逾百年的清朝護照。護照的功能主要在於辨識個人身份,上頭除載明入境者的姓名、住址、職業與職銜外,尚且包含了個人身材、面色、眼色、異相等身體特徵描述。例如在陳登志的護照上即記載他的「身材中等、眼色光明、面色紫」,不禁令人好奇,在百年前鑑識科學尚未發達、拍照技術亦不普遍的年代,把守的官員如何藉由護照上幾項文字敘述,對出入境者進行檢驗與管制?

耐人尋味的神奇藥方

中醫病例 T0629D0517_02_0001-019、T0629D0517_02_0001-022 內容註名病名、患者的姓名與住所、年齡、職業、發病日期、以及處方等資訊。

 

中醫藥方書T0629D0517_02_0002-001

 

中醫藥方書T0629D0517_02_0002-003

據研究顯示,從荷據時期到清領末期的240年間,臺灣人口由10萬增至250萬人,足足增加了25倍之多,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於醫療的需求也就更加急切。但在近代西式醫療普及前,臺灣人患病僅能仰賴民間各式的醫療人員與治療方法,尋求漢醫協助即是常見的途徑。早期的臺灣漢醫,除從中國大陸移民而來,便是藉由學徒或自學等方式來執業。

在日治初期陳家開設了中醫館,為鄉親提供看診服務,有「坊橋頭登志仙」之稱的陳家第二代陳登志即是中醫館主人,因此在臺南文峰茶莊陳家文書中,也留下為數不少的看診病歷及中醫藥方。在留存的藥方中以「治打死然後復生方」「治身上頭上一時被人亂拳亂搥立行立死暝眩倒地死來死去用」最為特別,在處理外傷方面宣稱的神奇療效,更是遠遠超乎現代醫學所能想像。是否真的有人達到「死而復生」的效果?因年代久遠,也沒有紀錄留下,已無從可考,但這種號稱可以起死回生的藥方,或許部份療效在於適時地給予了深陷病痛所苦的病患無限的心理撫慰,是絕望之中最好的止痛劑。

小老百姓與大官廳換地

陳登志家族祖墳地交換文件
T0629D0517_03_0002-003
陳登志家族祖墳地交換文件
T0629D0517_03_0002-004

 

陳登志家族祖墳地交換文件 T0629D0517_03_0002-001

由於陳家未及時完成土地豋記,以致祖墳地在明治45年(1911)總督府進行林野調查時被收歸官有。為取回祖墳地,陳家曾向總督府提出「官有地拂下願」請求購回土地,但未獲總督府許可。其後,因關帝廟支廳缺乏收購建築學校用地的經費機緣下,陳家趁此向廳長松木茂俊提出購買新豐里新埔庄(今臺南市關廟區新埔里)及關帝廟街(今臺南市關廟區)土地各一筆與支廳交換,以取回祖墳地。這項提議經廳長松木向上呈報後,竟然獲得總督府許可,最後雙方完成交換登記。本件突顯出殖民統治初期政權妥協性一面,當遭遇特殊事態時,國有地也可適時成為籌碼。而陳家「趁虛而入」,提出解決地方政府的財困方案,成功取回了在官方實施林野調查之際,遭收歸國有的祖墳地,小老百姓也能夠和政府進行條件交換,是難得一見的案例。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