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5/08 (三)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由館藏看日治臺灣醫學教育的建立與醫師的養成

清領時期,近代西方醫學尚未普及之際,傳統漢醫屬「中九流」之一,社會地位不高,醫生取得優勢地位,乃係日治以降,近代系統性醫學教育建立後才出現的現象。欲瞭解臺灣近百年來醫生社會地位之變遷,首先需瞭解醫師養成之經緯。究竟臺灣醫學教育制度如何奠定?其教學內容為何?現在就讓我們以珍貴的館藏,一窺日治時期醫學教育的風貌。

*
一、負笈東瀛,音樂啟蒙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從小在信仰基督教的富裕家庭中成長。父親高再祝對子女的音樂教育相當重視,所以在1919年的春天,將高慈美與姊姊智美送到日本讀幼稚園,並寄宿在同為基督徒的伊藤長老家,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才返臺完成小學教育。(圖2)

圖2:1919年高慈美赴日就讀幼稚園的留影(前排右1為高慈美、右2為高智美,在高慈美身後者為蔡培火,另外兩人為伊藤長老夫婦)。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7年,高慈美再度留學,就讀日本下關的梅光女學院,音樂和學科課程忙碌之餘,乒乓球成為她最愛的運動。(圖3和圖4)1931年,高慈美自梅光女學院畢業後,如願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在就讀帝國音樂學校時期(1931-1935)所書寫的日記中,記錄了1932年3月16日的歌唱考試,她因喉嚨不舒服,一直無法出聲,感到很難過。日記中也檢討了今年的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對於老師感到相當抱歉。(圖5)

除了記述生活大小事,日記也反應了高慈美少女時期面對新環境的好奇與適應。尤其是從下關至東京就學後,她的人生彷彿正式展開一般,在嚴密的音樂課程訓練下,產生了不只是對自己、還有身為音樂家的自覺。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她在面對未來時的徬徨與不安,一個18歲仍在求學的少女即將嫁為人婦,在傳統和現代女性的自覺交疊下,對於自由的渴望與迷惘。不過,在1932年4月30日的日記中,高慈美書寫了很大的兩個字「希望」,或許她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和答案吧。(圖6)

圖3:1930年高慈美梅光女學院身份證明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4:高慈美(右4)與梅光女學院同學合影於乒乓球室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5:1932年3月16日高慈美日記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6:1932年4月30日高慈美日記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