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07/01 (二)

本日開放時間 09:00-17:00

*
穿越時空尋訪長崎泰益號的大稻埕客戶

發佈日期 2013年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 陳秋瑾

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長崎華商泰益號創立於20世紀初,經商貿易網絡橫跨整個東亞地區,包含俄國海參崴、朝鮮半島、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呂宋島、馬來半島等各地商埠,並以臺灣及東南亞的華商為主要客戶。臺灣自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由於日本官方政策之導向,積極強化了日、臺之間的經貿關係,在此時空背景下,泰益號以其地利、語言文化等優勢,拓展對臺貿易。泰益號文書中,現存臺灣商號的貿易書信約有17,000多封,其中以臺北大稻埕商家所發出的書信最多,數量近萬封。
*
讓言論走向公眾─從新民會到臺灣新民報
讓言論走向公眾─從新民會到臺灣新民報

發佈日期 2021年10月29日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李依陵、謝明如 ● 圖/臺史所檔案館

在科技進展日新月異的今日,網際網絡和社群媒體逐漸取代電視廣播,成為資訊來源的主流。人們只要透過手機,或是敲打鍵盤,就能輕易通往世界,獲得各方訊息。但在百年前沒有網路的傳統時代,臺灣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獲取最新消息?報紙可說是最重要的管道。

然而,日治時期的臺灣,言論受到官方嚴密掌控,多數報紙採取殖民者之視角,所登載之報導並非客觀中立,連帶侷限臺灣人的思想和眼界。1920年代,亟思改變與進步的一群臺灣留學生在東京組成「新民會」,力圖組織化地推展社會政治運動,為臺人籌組政治組織之先聲,爾後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相繼成立,並透過發行刊物與自辦報紙,爭取臺人政治地位與智識之改善。《臺灣民報》正在此一社會氛圍下誕生,後改名為《臺灣新民報》,是當時唯一由臺灣人自辦之日刊報紙,既為臺人之喉舌,辦報過程復歷經與殖民體制之折衝,堪稱與殖民者搏鬥之歷史縮影,反映臺人不屈不撓之民族精神。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啟蒙」是文協重要的使命,而「辦報」則是必要之途徑。本文回顧日治時期臺灣人何以辦報,又如何透過辦報,讓言論走向公眾,啟迪民眾思想,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民族士氣,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 2 段 128 號 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
電話:(02) 2652-5181 傳真:(02) 2652-5184 【意見表單】【系統管理
Copyright © 2010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