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任研究人員

曾品滄 副研究員
電話:886-2-2652-5387 傳真:886-2-2788-1956 電郵:pintsang@gate.sinica.edu.tw
主要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
著作目錄
期刊論文

*〈「洋豚之真價」:日治時期台灣的豬種改良與畜產現代化〉,《新史學》351期 (20243月),頁113-172

*Pin-Tsang Tseng,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Cultural Rivalry: The Post-war Coke Wars in Taiwan’s Beverage Industry”,The Korean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44-2 (2022) , pp. 477-497.

*〈日治時期臺灣鹽工的經濟生活:東石郡虎尾寮部落之例〉,《國史館館刊》第72期(2022年6月),頁1-57。

*〈消失的荷苞嶼潭:嘉南平原的水域治理與湖泊之商品化經營(1640s-1910s)〉,《臺灣史研究》第28卷1期(2021年3月),頁1-42。

*Pin-tsang Tseng and Yujen Chen, “Making Chinese Cuisine: The Grand Hotel and Chuan-Yang Cuisine in Postwar Taiwan”,  Global Food History, Vol 6, No 2 (Mar 2020), pp. 1-18.

*〈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台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1967)〉,《臺灣史研究》第26卷2期(2019年6月),頁113-150。

*Pin-Tsang Tseng, “The Wartime Reg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et in Taiwan (1947– 1950s)”,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ol 47, No 2 (2018), pp. 113-136.

 

*〈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3期(2018年9月),頁43-82。

*〈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地社會〉,《新史學》28卷4期 (2017年12月),頁1-48。

*〈台江地域食生活的傳統、變遷及其創新運用〉(與陳玉箴合撰),《國家公園學報》26卷2期(2017年1月),頁61-76。

*〈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 年代)〉,《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34。

*〈19世紀臺江海埔墾地開發與臺灣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臺大歷史學報》55期(2015年6月)。

*〈 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1881-1900)〉,《臺灣史研究》21卷2期(2014年6月)。

*〈鄉土食和山水亭:戰爭期間「臺灣料理」的發展(1937-1945)〉,《中國飲食文化》9卷1期(2013年4月)。

*〈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發展的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9卷4期(2012年12月)。

*〈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2011年1月)。

*〈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

*〈炎起爨下薪——清代臺灣的燃料利用與燃料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15卷2期(2008年6月)。

*〈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12月)。

*〈從番社到漢庄——十七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7期(2006年3月)。

*〈從歌仔冊《最新十二碗菜歌》看台灣早期飲食〉,《臺灣風物》52卷3期(2002年9月)。

*〈清代汐止地區的拓墾與地主菁英階層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7期(1999年12月)。 

專書論文

*〈戰時生活體制與民眾飲食生活的發展(1947-1960s)〉,《戰後初期的臺灣》(臺北:國史館,2015),頁585-626。

*〈從「平樂遊」到「江山樓」:日治中期臺灣酒樓公共空間意涵的轉型(1912-1937)〉,《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519-549。

*〈日本人の食生活と「シナ料亭」の構造的変化〉,老川慶喜、須永德武、谷ケ城秀吉、立教大学経済学部編,《植民地台湾の経済と社会》(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1),頁213-231。

*〈六○年代臺灣知識青年的政治反對運動—以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為例〉,《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年)。

*〈臺灣地區帳簿資料的蒐集與運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一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2000年)。

〈戰後臺灣方志人物篇的評估—以臺北縣地區為例〉,《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1999年12月)。

 

研討會論文

〈海岸遺產:台灣西南沿海漁村之傳統環境知識與生計策略〉,發表於臺灣歷史上的家族、社會與國家暨許雪姬特聘研究員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23921-23日。 

〈發現白金:戰後鰻魚苗的捕撈與成鰻養殖〉,發表於第三屆臺灣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近代技術創新與體制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2397-8日。 

〈日治時期臺灣的養豬業調查與豬種改良〉,發表於臺灣農村的過去與現在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221013-14日。 

〈戰爭中臺灣的養豬和豬肉消費〉,發表於「第九屆日記研討會:日記中的戰爭」學術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大樓416會議室: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東華大學歷史系主辦,20221117日至18

〈日治時期西部沿海鹽工的生計與生活--以布袋虎尾寮為例〉,發表於「第十七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大學館: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2021-10-22~2021-10-23。

〈慶壽到慶生:近代臺灣的「做生日」儀式及其社會意義的變遷〉,發表於「第七屆日記研討會:日記中的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宜蘭縣史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宜蘭縣史館主辦。2018-11-22~2018-11-23。

〈食域大開:台灣菜譜的演進與現代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1900-1930s)〉,發表於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週二演講,臺北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8-01-23。

Pintsang Tseng, “War-Time Reg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et in Taiwan(1947-1950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EATS), Venice, Italy: April 2-4 (Thursday-Saturday), 2017

〈清代臺灣的官租、升息銀兩與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發表於「第4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5-11-20~2015-11-21。

Yujen Chen, Pintsang Tseng, “The Ecology and Living i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aiwan: The Terrior and Foodways of the Tai-jiang Reclaimed Land”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AEH 2015), Takamatsu, Kagawa, Japan: October 22-25 (Thursday-Sunday), 2015.

〈配給、黑市與鄉土食-戰爭時期臺灣的食物消費與社會變遷(1940-1945)〉,發表於「臺灣與抗戰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主辦,2015-10-14~2015-10-15。

〈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社會〉,發表於「韓國與臺灣殖民地經濟比較研究研討會」,韓國首爾高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國民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2015-9-11~2015-9-12。

〈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社會〉,發表於臺灣與朝鮮殖民地經濟史比較工作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高麗大學、國民大學校臺灣研究中心,2014-12-18~2014-12-19。

〈那些年,他們一起的スキヤキ:日治時期臺灣知識菁英的社群意識及其生活實踐〉,發表於「 日記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醫學大學,2014-11-20~2014-11-21。

〈十九世紀臺江海埔墾地開發與臺灣郡城的官商利益結構〉,發表於「清代財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11-20~2014-11-21。

〈酒樓滄桑史--日治至戰後初期臺灣之市民公共空間的興起與衰微〉,發表於「日記與其所描寫的各色‘近代’」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國首爾: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舉辦,2014-05-31。

Pintsang Tse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Trade: Economy and Consumption in North Taiwan, 1881–1900” present in the ‘Dialogues between European and Asian Commercial Documents: Trad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Knowledge Making in Modern East-Asia’, Hsinchu,Taiwan: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and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2013-11-01~2013-11-2

〈變遷中的臺灣人社交生活:日記裡的宴會和餐館(1912-1937)〉,發表於「日記與社會生活史」學術研討會: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合辦,2012-11-16~11-17。

〈戰爭、食物、黑市——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食物配給與統治秩序〉,發表於「近代東亞的區域交流與秩序重編」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日本立教大學經濟學部合辦,2012-5-26~2012-5-27。

〈塭與塘:清代臺灣養殖漁業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表於「2011 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2011-11-24 ~ 2011-11-25。

〈戰爭、食物、餐館--二次大戰期間的「鄉土食」與臺灣料理〉,發表於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戰爭.殖民.移民:對中華料理與飲食方式產生的影響」,日本沖繩: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1-11-19 ~ 2011-11-21。

Yujen Chen, Pintsang Tseng, “Social Distinction and Hybridization: Consuming "Taiwanese Cuisine" in Colonial Taipei”, paper presented at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d -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Joint Conference, Honolulu, Hawaii: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d, 2011-03-31 ~ 2011-04-03.

〈從花廳到酒樓──近代臺灣公共空間的擴展〉,發表於2010年9月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舉辦「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研討會」。

〈清代臺灣木材燃料的利用與產業發展〉,發表於2007年6月21日—22日之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舉辦之「產業發展與學術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華筵盛饌:清代臺灣宴會風尚的發展與餐館文化的萌芽〉發表於2006年12月1日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舉辦之「臺灣研究在英國與臺灣史新研究研討會」。

〈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農業生產與漢人移民飲食生活〉,發表於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與臺大歷史系合辦之2005年林本源基金會年會。

〈清代臺灣的農業生產與食物資源利用——以水田型農業生產體系為例〉,發表於國史館第136次學術討論會(2005.10.26)。

〈晚清帝國邊陲的富紳生活—以霧峰林家錦榮堂之飲食為例〉,《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上海、香港:復旦大學歷史系、香港珠海大學亞州研究中心,2003年4月。

〈荷治至清初時期臺灣的物產與漢人移民飲食生活〉,發表於國史館第108次學術討論會(2003.3.27)。 

口述歷史與史料編纂
《悠遊學海—黃富三先生訪問紀錄》(黃富三先生口述,林玉茹、曾品滄、林正慧訪問,林建廷記錄)(臺北市: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23年)

《蓬萊百味臺灣菜: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黃德興口述,曾品滄主訪,陳瑤珍、陳彥仲整理)(臺北市:玉山社,2019年)
 
〈走過一世紀的百年老店、從醉春園食堂到醉春園餐廳——吳廖秀春、廖江玉梅訪談紀錄〉(曾品滄、吳美慧、陳玉箴合訪,陳彥仲紀錄),《記錄聲音的歷史: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第10期(改版第四期)(2019年12月),頁265-302。


〈人生百味酒家菜——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續)〉,《台北文獻》,直字第195期(2016年3月),頁67-101。

〈人間天堂蓬萊閣——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台北文獻》,直字第193期(2015年9月),頁155-12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上、中、下共三冊)(許雪姬、陳翠蓮、楊麗祝、侯坤宏、曾品滄訪問)(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14年)

《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與林正慧合編)(臺北:國史館,2008年)

《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合訪,吳美慧、吳俊瑩紀錄)(臺北:遠流,2008年)

《出類拔萃人物訪談錄——黃丁郎、林烈堂訪談錄》(與薛月順合訪)(臺北:國史館,2007年)

《1980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訪談錄》(與許瑞浩合訪)(臺北:國史館,2004年)

《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與張炎憲合編)(臺北:國史館,2003年)

《水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與簡史朗合編)(臺北:國史館,2002年)

《笨港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2001年)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與薛月順、許瑞浩合編)(臺北:國史館,2000年)
 

其他

〈中國料理和近現代日本:食與嗜好的文化交流史〉,《中國飲食文化》第17卷第2期(20121年10月),頁221-230。

〈江山樓與臺灣料理〉,《台灣學通訊》第111期(2019年5月),頁26-27。

〈烽火城市裡的清涼地——淺談日治末期的臺灣料理屋山水亭〉,《中央研究院週報》1584期(2016年9月),頁3-5。

〈日治時代的台灣料理〉,《人社東華》第4期(2014年12月)。

*〈懷念我的大稻埕生活——洪陳勤女士訪談錄〉,《國史研究通訊》第5期(2013年12月)。

〈平民飲料大革命——日治初期臺灣清涼飲料的發展與變遷〉,《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4卷2期(2008年5月)

〈古文書集編纂之商榷〉,《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9期(2005年12月)

〈那群造反的秀才——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訪問紀實與討論〉,《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8期(2005年6月)

〈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補遺〉,《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7期(2004年12月)

〈楊氏習靜樓藏臺灣古書契舉隅--士林地區的拓墾事業與家族〉,《國史館館刊》第34期(2003年6月)

〈從歌仔冊「最新十二碗菜歌」看臺灣早期飲食〉,《臺灣風物》52卷3期(2002年9月)
 

備註

(*表有審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