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學歷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主要經歷
- 中研院近史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研究專長
- 中國近代史、台灣社會經濟史
著作目錄
- 專書
- 2023,《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蔚藍文化,共174頁。
2022,《廣護大灣:鯽魚潭畔古聚落的民間信仰傳承(1661-2021)》,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共383頁。
2021,《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臺北:蔚藍文化,共320頁。
2019,《西港玉勅慶安宮王府行儀》,臺南:西港玉勅慶安宮出版印行,共103頁,(謝國興編輯顧問)。
2017,《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共485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8,《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三、大事記》,臺北:中央研究院,共163頁,(謝國興編纂、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編纂委員會主編)。
2005,《台南幫─ある台灣土著企業グループの興隆》。東京: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共318頁。
2002,《陳逢源:亦儒亦商亦風流(1893-1982)》,臺北:允晨文化公司,共370頁。
2000,《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臺北:南天書局,共289頁。
1999,《臺南幫:一個臺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共374頁。
1994,《企業發展與臺灣經驗:臺南幫的個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3),共368頁。
1991,《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4),共721頁。
1984,《黃郛與華北危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2),共396頁。 -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 2019,《臺灣史論叢: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共525頁,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共252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哪吒與太子爺信仰文化研究》,共360頁,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新營太子宮太子爺廟管理委員會。2016,《臺南文獻【第10輯】》,共191頁,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實穗-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永續經營2013-2015》,共15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駐臺南日本兵一九四年日記》,共49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共23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共44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2013,《近代台湾の経済社会変遷―日本とのかかわりをめぐって》,共537頁,日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東方書店合作出版。2013,《邊區歷史與主體性形塑: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共309頁,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共425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期刊論文
2023,〈九龍江生計圈:16-17 世紀臺灣早期移民的主要原鄉〉,《臺灣史研究》,30(4),頁1-62。
2021,〈西港仔刈香〉,《鹽分地帶文學》(93期),頁94-99。
2023,〈社、會、社會、會首--明清以來臺南地區的村落命名與祭典組織〉,《臺南文獻》,第23輯,頁226-261。
2021,〈大灣廣護宮建醮的傳統陣頭〉,《臺南文獻》,第20輯,頁48-91。
2020,〈臺閩地區王爺信仰儀式中的王府行儀初探〉,《民俗曲藝》,第208期,頁1-89。
2019,〈臺灣民間信仰中的日本神明〉,《臺南文獻》,第16輯,頁54-85。
2018,〈南關線的拍面宋江陣初探〉,《臺南文獻》,第14輯,頁120-145。2017,〈戰後臺灣經濟發展源起的兩個小敘事〉,《臺灣社會研究》,107期,219-225。2017,〈數位時代的臺灣學:以中研院臺史所數位系統建置與開放應用為例〉,《臺灣學通訊》,97期,頁4-7。2016,〈文獻足徵:西港刈香的醮事簿〉,《臺南文獻》,第10輯,頁14-31。2014,〈媽祖的香路:臺灣媽祖遶境的幾種模式〉,《臺南文獻》,第5輯,頁10-49。2013,〈失節事小餓死事大:閩臺族譜所見婦女守節問題〉,《閩臺文化研究》,總第33期,頁53-75。2013,〈福州船政學堂繪製的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臺南文獻》,第4輯,頁106-123。2012,〈2010年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與謝明如合著),《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2期,頁209-257。2012,〈1940年代的興南客運: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的轉折〉,《臺南文獻》,創刊號,頁55-80。2012,〈臺灣田都元帥信仰與宋江陣儀式傳統〉,《民俗曲藝》,第175期,頁3-44。2009,〈祈願與還願:高雄茄萣鄉的漁業與廟會〉,《亞洲研究》,59期,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頁129-150。2008,〈地方自治:臺灣廟會活動的經費收支〉,《明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集刊,第三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426-442。2008,〈1949年前後來臺的上海商人〉,《臺灣史研究》,卷 15期1,頁 131-172。2003,〈中國往何處去:1930年前後臺灣的左右論辯〉,《近代史研究》(北京),第134期,頁44-76。1999,〈終戰前後:台灣士紳──台南辛家──〉(北波道子譯),《現代台灣研究》,第18號,大阪:台灣史研究會,頁4-15。1996,〈鹿耳門的媽祖信仰與正統之爭〉,《思與言》,卷34期2,頁137-173。1995,〈傳統倫理企業文化〉(川島真譯),《歷史學研究》(東京),678號,頁34-46。1994,〈企業發展與臺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3(下),頁331-351。1993,〈所謂何梅協定—兼論安內攘外〉,《抗日戰爭研究》(北京),第3期,頁57-74。1991,〈從家族到鄉親:臺南幫的資本累積〉,《思與言》,卷29期4,頁261-294。1991,〈安徽的對外貿易與經濟變遷,1877-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0,頁403-424。1990,〈近代安徽的警政建設,1902-1937〉,《輔大歷史學報》,期2,頁95-118。1986,〈民初漢冶萍公司的所有權歸屬問題,1912-191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5(上),頁193-237。1984,〈何梅協定之探討〉,《師大歷史學報》,期12,頁249-270。1984,〈塘沽協定的由來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3,頁197-237。1982,〈日本大陸政策的形成與本質〉,《世界華學季刊》,卷4期4,15頁。1982,〈察馮事件前後的輿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期14,33頁。- 專書論文(會議、研討會論文集)
- 2019,〈媽祖婆辦王爺醮:閩臺地區的初步觀察比較〉,收在《第二屆賢良港媽祖文化論壇—還峽兩岸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2-30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以曾文溪、二仁溪下游廟會為例〉,收在《臺灣史論叢: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頁481-518,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驅瘟除祟,代天巡狩:臺南地區王爺信仰〉,收在《臺南歷史地圖散步》,頁112-119,臺北:東販出版。2019,〈王爺公無保庇:談西來庵事件始末〉,收在《臺南歷史地圖散步》,頁138-143,臺北:東販出版。2018,〈京都祇園祭與臺灣民俗祭典/一些象徵性儀式與符號的初步觀察比較〉,收在《國際論壇「作為區域研究的民俗學及其國際化—臺灣與京都的實踐」論文集》,頁44-48,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京都民俗學會。2018,〈遊走信仰圈與交陪境:臺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南巡遶境〉,收在《世界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財團法人臺南市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2018,〈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收在《臺灣寺廟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頁155-184。臺北:里仁書局。2017,〈謁水請將:臺南五塊寮慶和宮中壇元帥的請水儀式〉,收在《哪吒與太子爺信仰文化研究》,頁283-312。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新營太子宮太子爺廟管理委員會。2013,〈日本植民地期台湾中小企業の戦後への継承〉,收在《近代台湾の経済社会変遷―日本とのかかわりをめぐって》,頁307-331,日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愛知大學東亞同文書院大學紀念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東方書店合作出版。2013,〈戰後初期臺灣中小企業的殖民地傳承〉,收在《邊區歷史與主體性形塑: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頁45-85,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在社會主義改造的盡頭折返─定息問題及其餘波〉,《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73-420。2010,〈日治時期臺灣的鐵公路交通運輸業-兼及與朝鮮的初步比較〉,收在《日本資本主義與臺灣˙朝鮮-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頁257-324。2010,〈南瀛地區廟會的遶境模式─兼論祭祀圈、信仰圈與交陪境〉,收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臺南:臺南縣政府(另收入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頁235-254。2007,〈經濟理性與政治正確: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前後的陳雲與毛澤東〉,收在《政府․市場與經濟變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頁156-180。2007,〈宋江陣:臺灣廟會文化的特殊傳承〉,收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415-431。2006,〈工商業聯合會與社會主義改造高潮(1953-1956)〉,收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唐山出版社,頁303-328。2004,〈農業社會時期台南地區的移民、婚配與社會流動〉,收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頁453-486。2004,〈日治時期台灣的陸上交通運輸業〉,收在《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14-47。2004,〈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鉄道‧道路運輸業──朝鮮との初期的比較を兼ねて〉,收在《日本資本主義と朝鮮‧台湾──帝國主義下の経済変動》,日本: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頁229。2002,〈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1949年前後的臺灣士紳經驗〉,收在《劃時代的轉折-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235-257。2001,〈臺南幫的家族網絡〉,收在《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頁25-35。1999,〈近年來臺灣與大陸纂修地方志之比較〉,收在《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67-78。1999,〈從家族企業到企業家族──佳和紡織集團的蛻變〉,收在《管理資本在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頁317-338。1998,〈傳統文化與企業倫理〉(與張維安合著),收在《經濟倫理與近現代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89-211。1997,〈當代臺灣企業發展史的回顧〉,《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85-304。1995,〈產業調整與企業經營:光復以來的臺灣紡織業〉,收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輯17),臺北:國史館,頁430-462。1995,〈統一企業:一個臺灣鄉土企業的國際化〉,收在《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討論集》,第四冊,近代中國出版社,頁463-504。1994,〈政商關係與企業發展—臺南幫的個案觀察〉,收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二屆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頁793-820。1993,〈由商而工:光復初期臺南幫的蛻變〉,收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35-364。1993,〈侯雨利:生意人抑企業家〉,收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891-912。1991,〈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臺南幫的摶成,1926-1955〉,收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近代中國出版社,頁502-527。1991,〈政府角色:一九三○年代的祁門紅茶產銷問題〉,收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11-632。1989,〈農業經濟的困局:近代安徽的土地問題〉,收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23-269。1985,〈一九四○年代中國農政機構之專技人員〉,收在《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19-663。1982,〈黃郛與濟案交涉〉,收在《中國現代史論集》(輯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2頁。
- 資料彙編
- 2015,《茶苦來山人の逸話:三好德三郎的臺灣記憶》,共537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5,《浦薛鳳子女海外書簡》,共351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The Diary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1871-1901 馬偕日記》,偕叡理編著、謝國興發行人,673 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真理大學教會宣教史料暨人文科技整合發展研究中心。2015,《乙未之役隨軍見聞》(與呂理政合著),共350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書評
- 1997,〈評李義彬主編《從內戰到抗戰,1935-1937》〉,《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九),臺北:國史館,共44頁。1997,〈評李新、陳鐵健主編《抗日潮流的起伏》〉,《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八),臺北:國史館,共20頁。1996,〈評茅家琦主編《臺灣三十年》與《八十年代的臺灣》〉,《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六),臺北:國史館,共29頁。1995,〈評劉健清等著《中國國民黨史》〉,《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四),臺北:國史館,共24頁。1993,〈評譚譯主編《九一八抗戰史》〉,《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十二),臺北:國史館,共26頁。1992,〈評陳世松主編《宋哲元研究》〉,《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九),臺北:國史館,共26頁。1984,〈評介陸著《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史學評論》,期8,共12頁。1983,〈評Chalmers A. Johnson,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世界華學季刊》,卷4期3,共6頁。
- 訪問紀錄
- 2001,〈馮小非女士訪問紀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7,頁851-858。2001,〈喻肇青先生訪問紀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7,頁777-786。2001,〈廖學堂先生訪問紀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7,頁259-267。2001,〈廖振益先生訪問紀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7,頁245-257。2001,〈周克任先生訪問紀錄〉,《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77,頁193-207。1998,《七十憶述:翁川配與佳和集團》,臺南:佳和集團總管理處,共242頁。1994,〈侯吉定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期5,共32頁。1992,《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41,共325頁。
- 編纂
- 2005,《續修澎湖縣志:衛生志》。馬公:澎湖縣政府,共165頁。2005,《續修澎湖縣志:交通志》。馬公:澎湖縣政府,共163頁。2001,《協力與培力: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兩年工作紀要》,臺北: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共488頁。2000,《九二一震災捐款監督報告書》(與馮燕合編),臺北: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共203頁。1996,《續修臺南市志》(總纂),臺南:臺南市政府。1993,〈(經濟檔案)資料性質簡介〉,《經濟檔案函目彙編》(第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目錄彙編(一),共37頁。1993,《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社,共115頁。1987,〈(經濟)檔案保存與整編概況、資料性質簡介〉,《經濟檔案函目彙編》(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目錄彙編(一),共12頁。
- 影音作品(規畫製作)
- 2019,《釀,造臺灣》[DVD],科技部委託規畫執行拍攝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第一階段(2013-2019)紀錄片,片長51分鐘。2019,《告朔餼羊:西港刈香王府科儀》[DVD],片長50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9《巡狩新豐:南關線陣頭拜禮、行禮、接禮》,片長16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9《巡狩新豐:》,片長16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9《看東金獅陣》,片長16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9《學甲香》,片長15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東津神樂:2015乙未正科東港迎王》[DVD] ,片長26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拍面水滸:西勢仔宋江陣》,片長39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乙未香科:西港刈香》[DVD] ,片長1小時50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入館篇》[DVD] ,片長6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開館篇》[DVD] ,片長7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探館篇》[DVD] ,片長8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八份姑媽宮宋江陣》[DVD] ,片長14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三五甲鎮山宮八家將》[DVD] ,片長20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烏竹林廣慈宮、溪南寮興安宮金獅陣》[DVD] ,片長28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DVD] ,片長18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公塭仔萬安宮、溪埔寮安溪宮蜈蚣陣》[DVD] ,片長19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樹仔腳寶安宮白鶴陣》[DVD] ,片長18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入陣:雙張廍保天宮大鼓花陣》[DVD] ,片長13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受眷顧的土地》[DVD] ,片長47分鐘。版權所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映像•影響人文影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