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活動

從「唐館」到居留地─近代長崎華僑社會的形成

【南院演講】:本院主題計劃「『貿易網絡』與『商品邊疆』概念的審視:二十世紀初商人主導下的東亞現代化」

主講人:劉序楓先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林玉茹女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題目:從「唐館」到居留地─近代長崎華僑社會的形成
時間:2025年6月2日(一),14:00-16:00
地點: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綜合大樓人文社會研究基地二樓第一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mmKxjSa4zJaM7M6S8
備註:

1.本次演講舉辦地點位於臺南市歸仁區高鐵臺南站附近,非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院本部。
2.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05/27(二)23:59關閉,報名成功者將在截止時間後發信通知,請留意電子信箱。
3.歡迎現場參加,然會場座位有限,將優先提供給已報名者。
4.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謝宜憲(Email:yshsieh0805@gate.sinica.edu.tw)。
5.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為主,開放部分名額線上參加。

摘要
在研究日本華僑時,一個經常被討論的問題,即是日本華僑社會由近世到近代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問題。一般學者多以1859年日本開港通商後之對歐美貿易,和在此之前,「鎖國」時期官營之長崎會所貿易來作時代區分,易使人誤認二者之非關連及非連續性。
1860年後,因中國太平天國內亂等因素,中日傳統長崎貿易斷絕,貿易船員、商人滯日不歸者,以及由中國其他開港口岸隨西洋船赴日貿易者日眾,近代日本華僑社會因而形成。因此,清代中日貿易與近代日本華僑社會的形成,實有其歷史的連續性,而其起源則始於長崎,其後才逐漸遷移擴及其他口岸。
本報告即以貿易、居留制度、宗教文化等觀點,探討日本「鎖國」期間至長崎開港前後,近代長崎華僑社會形成之歷史背景等相關問題。

~~歡迎參加~~
 

相關檔案下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