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難民安置的政治宣傳與現實:美方、國府與大陳義胞 /楊孟軒 副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 網路報名
【族群史研究群講論會】
主講人:楊孟軒 副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
題 目:冷戰難民安置的政治宣傳與現實:美方、國府與大陳義胞
時 間:2025年9月30日(二)11:00-13:00
地 點:本所802研討室
備 註:
*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9/22(一)23:59關閉。
*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
~~歡迎參加~~
摘要
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約1萬8千名浙東海島居民,隨著國軍撤退來台。國府稱這戰爭群難民為「大陳義胞」,讚揚他們的「反共精神」。事實上國府與美國當局,都想藉由安置大陳義胞來從事反共宣傳。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看似妥適的安置與就業計畫,卻在兩個「自由世界」的政府投入許多資源之後,成為一個非常失敗的案例。第1次大陳輔導計畫的失敗,導致了國民黨中央必須在1960年代中期,美援中止的情形之下,對窮愁潦倒的大陳家庭,再進行第2次的輔導。第2次的輔導也不是一開始就成功,而是要到1967年底,政府在接受義胞的陳情後,推出海員訓練計畫,才使得大陳家庭成功脫離貧困。第1次的輔導,為何會失敗?責任在國府、美方、還是義胞自身呢?第2次的輔導和第1次的輔導,在本質上有何不同?作為冷戰人群移動與國家安置救濟戰爭難民的案例,大陳義胞的跨海與跨界經歷,放在東亞冷戰難民史的框架中,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筆者在爬梳和解讀大量的歷史檔案後重建的事實與國家敘事和現今大陳民眾的歷史記憶有很大的出入。大陳人並不是國府宣傳口徑中,情願拋棄家園,義無反顧的模範公民,甚至不是乖乖閉嘴聽黨話的「順民」。更重要的是,大陳義胞的最後救贖不是來自黨國的恩賜,而是靠義胞自身不斷的陳抗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