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

研究群名稱: 殖民地史研究群
研究群召集人: 曾文亮
開始主持時間: 2020-11-01
研究群成員: 鍾淑敏、陳姃湲、曾文亮、王麗蕉、林正慧、王泰升(合聘研究員)、許雪姬(兼任研究員)
研究群助理: 許見賢

殖民地史研究群以日本在臺統治50年為主要研究斷限,由於臺灣歷史具備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兩個面向, 本群的研究觸角也向前延伸至清代、向後延伸至戰後臺灣,強調歷史主體性。首先關注於清代到日治時期政權交替時政治、社會與文化各種變化發展, 特別是人物與重要家族研究,例如霧峰林家、板橋林家如何重新與執政者建立關係。

在主要的日治研究上,涵蓋家族史、統治政策、政策史與社會邊緣底層的探討。 目前著重的研究議題包括:一、有關總督府確立統治後,如何有計畫實施官營移民計畫,招攬日本資本進入臺灣, 並逐步以臺灣為中心向南洋與中國華南地區進行產業開發,其南支南洋政策如何建立等;二、法制史研究上,本群強調法律對當時的社會意義, 對於1895年臺灣總督府如何逐步導入西方式的法律體系於殖民地臺灣,並依據其需要加以調整,例如對祭祀公業性質的探討, 傳統中國家族體系如何轉化為符合近代法體系的過程。三、日本帝國擴張後人的流動問題,例如朝鮮人娼妓在臺灣、臺灣人前往中國(包含滿洲國)的發展, 被殖民者如何在海外進行活動。本研究群將持續研究日治及戰後的霧峰林家、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也在既有基礎上探討臺灣地域上人群分類機制, 釐清當時統治者的劃分本島人與內地人之意義,也希望對當時辯護士(律師)社群進行了解。四、為跳脫以往以殖民母國日本為核心所進行的帝國史研究脈絡, 也將對長期被忽略的社會底層人物,包含娼妓與精神病患的生活史加以討論, 致力從被殖民者及邊緣社會的立場勾勒出日本帝國版圖中的東亞世界內部結構性質及其中一份子的殖民地臺灣的社會特質。

除深化前述日治時期各項重要議題外,本群也將研究視野向後擴及至戰後,關注「橫向移植」的制度與統治體制等對臺灣的影響。 2011年至2013年執行本院「戰後臺灣歷史多元鑲嵌及主體創造」三年期主題計畫,便是上述議題的呈現。主要關懷有三: (1)「外來政權與臺灣本地人才登用」:外來政權如何利用考試制度,在統治、懷柔本地菁英與保持自身利益之間,透過額定的方式,限制臺灣人材的任用, 以取得統治平衡? (2)「二次戰後臺日政經關係之重建與發展」:戰後日本與臺灣如何在「日華關係」下維繫、成長?戰後日、臺兩地之人, 如何憑藉臺灣淵源,在「脫殖民」之後恢復或者重新建立官、民之政經關係? (3)「國家法律上人群分類機制」:戰後臺灣地域在國家法上如何延續日治時期人群分類機制及其產生的法律效果。隨該主題計畫的結束, 上述議題的研究也積累了不少成果。

另外,本群透過日記解讀與出版,嘗試從不同階層的人物理解當時政治社會環境,彌補以往研究多著重官方或有限的私人文書的不足。 至2017年為止出版的日記史料包括《灌園先生日記》、《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黃旺成先生日記》(未完)、《楊水心女士日記》、 《陳懷澄日記》(未完)、《陳岺女士日記》、《林紀堂先生日記》、《籾山衣洲在臺日記》、《駐臺南日本兵1904年日記》、 《葉盛吉日記》(未完)等多種。除文字史料外,本群也長期進行大量的口述歷史訪談,舉凡婦女史、特定政治事件議題(如二二八、白色恐怖)、 大家族興衰,更與立法院、行政院國家防災中心等機構合作進行立委、九二一災後重建的人物訪談,配合研究主題讓口述訪談的對象更為多元, 前述訪談均已出版。在數位資料庫的建置上,本群與本所檔案館更合作進行包括「臺灣人物資料庫」(已完成約六百位人物)、「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臺灣日記知識庫」(已收錄14種日記)的建置。目前本群也持續擴大與國內外研究者的對話,舉辦演講、研討會與工作坊等學術活動, 其中,常態性的研討會活動,包括自2000年以來舉行六次日記研究的研討會, 兩屆人流與跨境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2016年以來與韓國漢陽大學比較歷史研究所共同舉辦之「臺韓比較研究」工作坊等。

近三年演講活動(2017年1月-2019年9月)
編號 日期 講題 主講人
1 2017年2月8日 再論二林蔗農事件:以農業史和技術史的觀點詮釋 都留俊太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
2 2017年3月28日 被拘押在印度集中營的臺灣人(1941-1946) 鍾淑敏(本所副研究員)
3 2017年4月25日 臺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 栗原純(日本東京女子大學教授)
4 2017年5月17日 我的父親謝文達與那個時代在南京.上海.滿洲的台灣人 謝東漢先生
5 2017年6月12日 家庭法例外主義:全球化系譜中的台灣法史 陳韻如(臺大法學院助理教授)
6 2017年7月18日 日治時期馬公軍港的組織建構與編制演變 蔡文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本所博士培育計畫人員_
7 2017年7月18日 清人的臺灣「番」圖像: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為中心 蘇峯楠(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本所博士培育人員)
8 2017年7月18日 近代韓半島麵食文化的發展 杜彥文(韓國延世大學韓國學研究所韓國社會文化專攻博士候選人、本所博士培育人員)
9 2017年7月2日 環繞亞太研究的諸課題 濱下武志(華中師範大學亞洲研究院院長)
10 2017年9月27日 數位系統在人文研究之應用:以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觀察臺灣女力的公職發展 王麗蕉(本所檔案館主任)
11 2017年10月18日 海外檔案的搜尋與應用 杜正宇(本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12 2017年10月18日 日治前期的公共休閒空間與「休閒政策」 徐聖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13 2017年10月31日 靠小姐白手起家:日治時期澎湖首富、味志次平(1853-1938) 陳姃湲(本所副研究員)
14 2018年3月20日 從最高法院遷台舊檔看國民政府時期的司法實踐 曾文亮(本所助研究員)
15 2018年3月20日 朝鮮近代旅券制度的變化 金東熙(大阪大學博士班)
16 2018年4月10日 採集活動和「小偷」:日治時期台灣農村關於「所有」的問題 都留俊太郎(本所博士培育計劃)
17 2018年5月22日 日治時期澎湖島上人群的跨境 許雪姬(本所特聘研究員)
18 2018年5月22日 「黨化司法」對戰後台灣司法人事的影響 劉恆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19 2018年7月30日 戰後臺灣醫師赴日本行醫之研究:從“帝國” 到“跨國”醫療人才流動 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20 2018年8月28日 日治時期臺灣的地方統治與臺灣人的政治參與 李鎧揚(本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21 2018年8月28日 臺灣1950年代的中文歌曲 劉永筑(本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22 2019年1月7日 日本佔領時期的緬甸 黃吉利(仰光大學歷史系教授)
23 2019年2月25日 柳田節子(1921-2006):『植民地経験』與學問・運動 秦玲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歐克萊爾分校歷史系教授)
24 2019年3月19日 帝國下的條件/ 邊界上的權力:在臺韓人的組織與發展(1920-1949) 鍾宜庭(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碩士生)
25 2019年5月9日 田野報告:菲律賓與汶萊的海外金門社群考察 江柏煒(國立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6 2019年6月25日 殖民控制或市場機制?從那些消失了的遊廓談臺灣公娼制度的實際運作 陳姃湲(本所副研究員)
27 2019年7月29日 日本菁英青年的日治時期台北意象--以台北高等學校學生田中一郎《繪本 台北之歌》為探討中心 津田勤子(致理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專任教師)
28 2019年7月29日 1910- 20年代臺灣地方信用組合之運作實態:以三信檔案與中洲、興業信組為例 郭婷玉(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近三年籌辦工作坊/研討會(2017年1月-2019年9月)
會議類型 舉辦時間 主題 備註
座談會 2017年12月4日 俄羅斯的臺灣研究:資料與研究    
工作坊 2017年12月15-16日 「日本帝國內外的人群移動」工作坊    
工作坊 2018年11月17日 「白色恐怖個案研究、資料分析與事典編纂」工作坊 與國家人權館合辦
座談會 2018年12月15日 「《葉盛吉日記(三)、(四) 、(五)》新書發表座談會」 與國家人權館合辦
研討會 2018年10月18-19日 『日本帝國與殖民地:人流與跨境(三)』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 2018年11月22-23日 「第七屆日記研討會:日記中的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 與宜蘭縣史館合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