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活動

1945年至1949年臺灣地方信用合作社的接收與改組:以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為例/郭婷玉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殖民地史研究群講論會】
主講人:郭婷玉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題 目:1945年至1949年臺灣地方信用合作社的接收與改組:以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為例
時 間:2024年5月21日(二)11:00-13:00
地 點:本所724會議室
備   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5/16(四)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魏宇廷,Email:111158006@g.nccu.edu.tw),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摘要
本文透過1945年至1949年興業信用組合清算、改組為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的事例,探究戰後初期在國家政策帶來的地方金融組織兩度改制之背景下,臺灣地方社會的信用合作社如何在自身改組過程中維持在地金融影響力,同時應對外在政經環境變遷、內部人事競逐,以及複雜地方金融亂象。
  研究成果可歸納為3點。第一,從戰後初期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的接收與改組過程可知,1940年升格市街地信用組合的興業信用組合,由於戰後初期不像農村信用組合自戰前至戰後因應統治政策幾經整併,而能延續戰前組織名稱、經營團隊,以及長久累積之社員關係網絡、存放款等金融根基。1946年11月改組後,高雄三信即直接繼承上述地方金融基礎。
  第二,戰後高雄三信改制過程中的人事競逐顯示,從戰前至戰後其幹部群大致包括傳統政經勢力、地方新貴及組合要員親屬。即便是戰時日本官方指派組合長、理事等要職以加強組合配合國策,臺籍幹部亦未失去組合事務的參與空間。待戰後日籍要員離職,原臺籍幹部群即在理監事、理事長選舉中展開競爭與合作,重新掌握對組合的經營主導權。
  第三,高雄三信在改組的同時,必須應對處理戰前債務、惡性通貨膨脹等地方金融問題。戰前興業信用組合向臺灣銀行借款以購買日本國債、社債,到了戰後,高額借款利息、上述債券停付利息,均令高雄三信陷入資金困難。至於戰後不久由中國波及臺灣的惡性通膨,雖令三信一時資產暴漲、暴跌,亦能憑藉穩固的地方金融基礎持續營運。

~~歡迎參加~~

相關檔案下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