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離研究人員

洪麗完 副研究員
主要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
研究專長
  • 平埔族群史、漢人開發史、族群關係、社會文化史
著作目錄
專書
  • 洪麗完,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之考察(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共424頁。
  •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共988頁。
  •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共512頁。
  • 洪麗完,《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再版中)),
期刊論文
  • Li-wan Hung, 2020, “Ethnic Conflicts in Hillside Borderland: Study on Headhunting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aiwan”, Modern Asian Studies, 1(54),30-58.
  • 洪麗完,2019,〈〈邊防、跨界與臺灣熟番歷史變遷:以大傑巔社與新港社為中心(1700-1800)〉紀要〉,《明清研究通訊》76。
  • 洪麗完,2017,〈台灣邊區族群交流圖像:以萬霧溪流域大湳聚落熟番婚姻關係為例(1834-1946)〉,《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3卷,頁109-174。
  • 洪麗完,2017,〈19世紀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刊》第15卷第1期,頁83-125。
  • 曾獻緯、 洪麗完,2015,〈清乾隆年間霧里薛溪、秀朗溪上游土地關係暨「山稅銀」性質商榷〉,《台灣史研究》第22卷第2期,頁111-150。
  • Li-wan Hung, 2014, “Uprisings, Mig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 Study of the Kaxabu in Qing Taiwan Border”, Frontier of History in China, 9(3): 409-448.
  • 洪麗完,2013,〈清代台灣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以濁水溪、烏溪中游 之「亢五租」為中心〉,《台灣史研究》第20卷第4期,頁1-52。
  • 洪麗完,2012,〈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村落之形成暨社會生活考察(174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歷史人類學刊》第10卷第1 期,頁31-84。
  • 洪麗完,2011,〈族群與遷徙 、 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移住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4):1-55。
  • 洪麗完,2011,〈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 (1700-19000): 以「阿里山番租」為例〉,《台灣史研究》18(1):41-101。
  • 洪麗完,2007,〈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3期,頁1-71。
  • 洪麗完,2007,〈大肚山西麓平埔原住民生活領域變動與人口流失現象:兼論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1700-1900)〉,《中獻文縣》第11期,頁1-51。
  • 洪麗完,2006,〈從十九世紀跨部落遷徙活動看台灣中部平埔集體意識之發展〉,《新史學》第17卷第2期,頁91-160。
  • 洪麗完,2005,〈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台灣中部為例〉,《台灣史研究》第12卷1期,頁1-41。
  • 洪麗完,2001,〈從契約文書看中部台灣平埔村社生活領域之變遷:以大突社為例〉,《彰化文獻》第2期,頁5-48。
  • 洪麗完,1999,〈契約文書與性別研究:以《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頁169-192。
  • 洪麗完,1999,〈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台灣文獻》第51卷第1期,頁17-74。
  • 洪麗完,1998,〈沙轆社社名變遷與社域族群轉換:兼論沙鹿鎮名之源起〉,《中縣文獻》第6期,頁73-99。
  • 洪麗完,1997,〈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台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頁49-96。
  • 洪麗完,1996,〈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台灣史研究》第3卷第1期,頁31-96。
  • 洪麗完,1992,〈大安大肚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第43卷第3期,頁165-260。
  • 洪麗完,1992,〈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期,頁65-71。
  • 洪麗完,1990,〈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台灣文獻》第41卷第1期,頁63-93。
  • 洪麗完,1990,〈關於梧棲鐘藏古文書的幾點觀察〉,《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4期,頁29-39。
  • 洪麗完,1985,〈清代台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頁243-274。
  • 洪麗完,〈人群分類與流動:19世紀瑯嶠「土生囝」認同變遷考察〉,《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 洪麗完,2019,〈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收於謝世忠編,《客家族群關係》(新竹:國立交通大學),頁44。
  • 蕭晏翔、洪麗完,2018,〈交易與撫番:以埔里社作為邊區治理中心之考察(1874-1898)〉,收於宜蘭縣史館編,《宜蘭研究第11 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宜蘭縣史館:宜蘭縣史館),頁517-514。
  • 洪麗完,2017,〈清代台灣濁、烏兩溪中游「邊區」社會形成:兼論考古資料與地方社會之連續性研究〉,收於陳玉美、郭素秋編,《地下與地上的對話─歷史考古學論文專刊》(中研院史語所:中研院史語所),頁151-200。
  • 洪麗完,2017,〈移民與邊區社會適應:以19世紀末埔里盆地客家聚落刣牛坑為中心〉,收於莊英章編,《中央研究院客家文化研究計畫學術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洪麗完,2016,〈從子息收出養關係看邊區族群交流現象:以埔里盆地大湳熟番聚落為例(1834-1946)〉,收於洪麗完編,《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台北:順益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頁305-363。
  • 洪麗完,2015,〈平埔集體意識與認同再現:從「還我原民身份權, 熟男熟女站出來」說起〉,收於施正鋒編,《西拉雅平埔原住民族身份》(台南:台南市政府),頁391-402。
  • 洪麗完,2015,〈族群與聚落:清代臺灣邊區漢人移墾聚落「後大埔」形成年代及祖籍別商榷〉,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編,《紀念康熙统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頁247-272。
  • 洪麗完、陳秀卿,2012,〈戰前臺灣沿山地區社會生活之考察:以六重溪熟番信仰為例〉,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編,《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頁330-352。
  • 陳秀卿、洪麗完,2012,〈府城邊區哆囉嘓熟番移住社會之考察(1750-1945):以宗教信仰為例〉,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編,《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頁82-140。
  • 洪麗完、楊朝傑,2011,〈從東螺社古文書看區域研究特色〉,收於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編,《第五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頁17-99。
  • 洪麗完、簡史朗,2010,〈第七篇社會運動(二):平埔文化復振運動〉,收於洪麗完編,《續修台中縣志 社會志》(台中:台中縣政府),頁539-668。
  • 洪麗完,201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壠派社裔為例〉,收於戴文峰主編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 II》(臺南:臺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77-115。
  • 洪麗完,2009,〈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900):以番屯組織為例〉,收於洪麗完主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所),頁3-69。
  • 洪麗完,2006,〈國家圖書館藏性別關係文書概介〉,收於彭慰主編,《國家圖書館珍藏臺灣古文書契展覽圖錄》(臺北:國家圖書館),頁11-23。
  • 洪麗完,2006,〈第一章史前時期、第二章十六、十七世紀的海權時代〉,收於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頁1-79。
  • 洪麗完,2003,〈大肚、濁水兩溪流域之平埔社群關係〉,收於陳慶芳主編,《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共同學科歷史组),頁19-61。
  • 洪麗完,2002,〈從《淡新檔案》之判例看台灣螟蛉子的法律地位〉,收於洪麗完編,《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477-497。
  • 洪麗完,2002,〈先住民篇〉,收於張勝彥主編,《外埔鄉志》(臺中:外埔鄉公所),頁171-218。
  • 洪麗完,2000,〈二林鎮志第四篇住民〉,收於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彰化:二林鎮公所),頁334-398。
  •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2000,〈二林鎮志第十三篇文獻與掌故軼聞篇〉,收於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下冊)》(彰化:二林鎮公所),頁510-612。
  • 洪麗完,2000,〈二林鎮志第二篇先住民〉,收於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彰化:二林鎮公所),頁154-199。
  • 洪麗完、李坤北,2000,〈二林鎮志第三篇開拓史〉,收於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上冊)》(彰化:二林鎮公所),頁202-331。
  • 洪麗完、黃運新,1997,〈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第十篇社政〉,收於張永堂主編,《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公所),頁1440-1895。
  • 洪麗完,1994,〈沙轆社(Salach)史之考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19-300。
  • 洪麗完,1994,〈沙鹿鎮志住民篇〉,收於王仲孚主編,《沙鹿鎮志》(台中:沙鹿鎮公所),頁264-384。
  • 洪麗完,1993,〈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攷察──以鐘藏岸裡文書為中心〉,收於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主編,《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頁188-247。
  • 洪麗完,1993,〈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大社村為例〉,收於許雪姬主編,《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頁231-286。
  • 洪麗完,1989,〈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史略〉,收於張勝彥主編,《台中縣志》(豐原:台中縣政府),頁79-279。
學術會議論文(未出版)
  • 洪麗完、蕭晏翔,2018,〈移民、帝國與環境變遷:以瑯嶠地區燒炭業為例(19至20世紀初)〉,發表於「帝國、邊區與流動:18、19世紀臺灣沿山社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12-13 ~ 2018-12-15。
  • 洪麗完、簡文敏,2018,〈國家與部落:19世紀瑯嶠龜仔律社歷 史變遷〉,發表於「帝國、邊區與流動:18、19世紀臺灣沿山社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12-13 ~ 2018-12-15。
  • 洪麗完,2018,〈移民與環境:以19世紀恆春半島燒炭業為例〉,發表於「工作坊:2018第二次環境史研究」,中研院台史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08-08 ~ 2018-08-08。
  • 洪麗完,2017,〈帝國邊緣人群交流與社會關係:以清代台灣恆春半島社寮土生囝為中心〉,發表於2017年漢民族學會暨漢民族與陝西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陝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學學會漢民族分會,2017-09-14 ~ 2017-09-14。
  • 洪麗完,2017,〈「鳳山八社」內部關係與遷徙活動 :兼論恆春半島熟番移民我群意識變遷(18-19世紀)〉,發表於帝國邊緣與流動:清代下淡水溪平原暨山腳、恆春半島社會秩序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7-08-17 ~ 2017-08-18。
  • 曾獻緯、洪麗完,2017,〈「理番」政策之一側面:蘭陽平原邊區叭哩沙交易活動考察(清末至日治初期)〉,發表於帝國邊緣與流動:清代下淡水溪平原暨山腳、恆春半島社會秩序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7-08-17 ~ 2017-08-18。
  • Li-wan Hung, 2017, “Reconsidering Border Defense, Boundary Cross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Shufan in Qing Taiwan”, paper present at 2017 AAS Annual Conferenc, Toronto, Canada: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7-03-16 ~ 2017-03-19.
  • 洪麗完,2015,〈清代沿山邊區「防番」信仰與社會關係:以埔里盆地為中心〉,發表於第四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5-11-20 ~ 2015-11-21。
  • 洪麗完,2015,〈客民與邊區社會:以19世紀末埔里盆地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103年度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計畫,2015-03-20 ~ 2015-03-20。
  • 洪麗完,2015,〈人群網絡與社會秩序:下淡水溪平原山麓、恆春半島南端之比較(1600-1900)〉,發表於「邊區台灣」研究工作坊:大武山兩側及恆春半島之人群、經濟活動與社會秩序,中央研究院台史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科技部,2015-02-12 ~ 2015-02-13。
  • Li-wan Hung, 2015, “Changing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lains Aborigines Society of Taiwan during 19th Century”, paper present at Taiwan: The View from the South Conference, ANU: ANU College of Asia & the Pacific,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2015-01-06 ~ 2015-01-09.
  • 洪麗完(與王和安,林文正,鄭螢憶,鄭獻緯,蕭坤松合寫),2014,〈2012、2013年臺灣社會文化史人群關係類研究回顧與展望〉,發表於2012-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國立師範大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台史所、國立師範大學台史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4-12-05 ~ 2014-12-06。
  • 洪麗完,2014,〈研究觀點、概念與方法:台灣中部平埔研究學術歷程與理論反思〉,發表於中台灣考古・歷史與族群變遷論壇,中興大學:中興大學歷史系人類生態觀點下的中台灣歷史與社會反思計畫,2014-07-18 ~ 2014-07-18。
  • 洪麗完,2013,〈清代臺灣客籍漢人移墾聚落及邊區社會秩序考察〉,發表於紀念康熙统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蘭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蘭州大学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08-11 ~ 2013-08-13。
  • 洪麗完,2012,〈安撫「番租」、「防番」信仰與社會秩序:以濁水溪中游為〉,發表於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12-06-19 ~ 2012-06-20。
  • Hung, Li-wan,2010,〈Reconsidering the Return of Ethnic Identity of Plains Aborigines in Taiwan〉,發表於Taiwan History Reconsidered: 1949-1975,Taipei: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2010-08-24 ~ 2010-08-24。
  • 洪麗完,2009,〈游移的「族群」:熟番認同再現的歷史考察(1900-1980)〉,發表於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and Citizenship",北京大學:北京大學、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09-12-11 ~ 2009-12-12。
  • Hung, Li-wan, 2008, “Reconsidering the Meaning of Han and Its Implication as Seen through the Ol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aper present at the Critical Han Studies Symposium & Workshop,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04-25 ~ 2008-04-27.
  • 陳秀卿、洪麗完,2007,〈急水溪上游沿山地區三個哆囉嘓移住村落之比較研究〉,發表於2007年沿山地區研究群工作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07-24 ~ 2007-07-25。
  • 洪廣冀、洪麗完,2005,〈清代臺灣縣沿山地區番漢土地關係再思考:以「埔底租」與「撫番租」為例〉,發表於第一屆南瀛學歷史、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縣柳營鄉尖山埤江南渡假村: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2005-10-15 ~ 2005-10-16。
  • 洪麗完,2004,〈落葉生根:廣東大埔赤山張家在臺灣中部地區之發展(1700-1900)〉,發表於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台中縣政府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11-27 ~ 2004-11-28。
  • 洪麗完,2004,〈從清代漢移民大宅第的創建看埔漢族群勢力變遷-以翁社萬選居為例〉,發表於第七回夏季學校:台中地區家族與歷史研習營,眀台高中。: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眀台高中,。
  • 洪麗完,2000,〈地域、社群與村際關係網絡:以岸裡大社為中心之考察〉,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10-23 ~ 2000-10-25。
主編之專書
  • 洪麗完、吳叡人、李力庸、陳宗仁、鄭維中、費德廉編,2020,《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9年度》(台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257頁。
  • (洪麗完)、李力庸、吳睿人、鄭維中、Douglas L. Fix編,2019,《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8 年度》(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共200頁。
  • 張隆志、陳培豐、(洪麗完)、林文凱、林欣宜、Douglas L. Fix編,2016,《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5 年度》(台北:中研院台史所),共226頁。
  • 洪麗完編,2016,《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台北:順益博物館),共442頁。
  • 洪麗完編,2010,《續修台中縣志 社會志》(台中:台中縣政府),共674頁。
  • 洪麗完主編編,2009,《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354頁。
  • 洪麗完主編編,2006,《二林鎮志》(彰化:二林鎮公所),共上冊,650;下冊,682頁。
  • 洪麗完主編編,2002,《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共501頁。
  •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編,2001,《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硏究院台灣史硏究所籌備處),共284頁。
  • 李坤修、洪麗完等編,1990,《台灣全紀錄》(臺北:錦繡),共984頁。
資料彙編(含口述歷史)
  • 張隆志、陳培豐、(洪麗完)、林文凱、林欣宜、Douglas L. Fix編,2018,《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17 年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153頁。
  • 洪麗完、吳奇浩編,2014,《牛罵社古文書匯編》(台中),共674頁。
  • 黃富三、林玉茹、洪麗完、賀安娟、劉士永編,2010,《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9 年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220頁。
  • 黃富三、林玉茹、洪麗完、賀安娟、劉士永編,2009,《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08 年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共226頁。
  • 洪麗完主編編,2001,《外埔鄉藏古文書專輯》(臺中:外埔鄉公所),共424頁。
  • 洪麗完主編編,1996,《台灣古文書集(上、下冊)》(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共561頁。
  • 張炎憲、洪麗完主編編,1989,《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共176頁。
他類論文
  • 洪麗完,2016,〈導論: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以台灣原住民為例〉,《考古、歷史與原住民: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新視野》,頁25-33。
  • 洪麗完,2011,〈我與王世慶教授的學術緣分〉,《臺灣風物》,頁61 (2), 65-70。。
  • 洪麗完,1998,〈「從日治時期大社庄之地權移轉看岸裡大社之遷徙活動」 研究計劃〉,《台灣歷史學會通訊》,頁第6期,頁63-66。
  • 洪麗完,1995,〈中部台灣平埔族古神主:漢文化對拍宰族(Pazeh) 的影響〉,《文化通訊》,頁第11期,頁28-29。
  • 洪麗完,1992,〈沙轆社史研究之一--以十四姓祭祀公業為中心〉,《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23,60-65。
  • 洪麗完,1991,〈「榮宗耀主」──清代社會史資料拾遺之二〉,《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19期,頁56-57。
  • 洪麗完,1991,〈「鸞鳳和鳴」──清代社會史資料拾遺之一〉,《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18期,頁52-55。
  • 洪麗完,1989,〈清代梧棲港開墾史的三件古契字〉,《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11期,頁20-24。
  • 洪麗完,1989,〈從一張古文書管窺清代的梧棲港〉,《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10期,頁8-10。
  • 洪麗完,1988,〈台中沙轆平埔族遺跡〉,《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8期,頁24-25。
  • 洪麗完,1988,〈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與福客移墾關係〉,《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頁第8期,頁26。
研究報告
  • 洪麗完,2017,《清代沿山邊牆、邊防與社會秩序:以台灣中南部為中心》,科技部委託。
  • 洪麗完,2014,《烏溪上游族群遷徙與交流(1840-1930):以萬霧溪流域的熟番村落為中心》,共1-206頁,國科會委託。
  • 洪麗完,2013,《臺灣西部沿山邊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共163頁,國科會委託。
  • 洪麗完、陳秀卿,2012,《族群與聚落--臺灣中、南部大埔漢人移墾活動之比較研究(1700-1900)》,共82頁,客委會委託。
  • 洪麗完,2010,《西拉雅族日常生活變遷研究(1700-1950):以飲食為例》》,共153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 洪麗完,2009,《台南縣境平埔村落分布與組成之研究(1900-1950)》,共224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 洪麗完、陳秀卿,2009,《西拉雅圖像及文獻資料庫內容建置計畫結案報告》,共399頁,臺南縣文化處委託。
學術書評
  • 洪麗完,1999,〈圖像資料與原住民社會文化理解:評蕭著《島民• 風俗•圖》〉,《歷史月刊》第142期,頁108-115。
  • 洪麗完,1990,〈施添福著《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新史學》第1卷第3期,頁161-170。
  • 洪麗完,1990,〈評劉著《台灣的社會動亂》〉,《歷史月刊》第25期,頁156。
方志
  • 洪麗完、簡史朗。2010年10月,《第七篇社會運動(二):平埔文化復振運動》,收入洪麗完主編,《續修臺中縣志․社會志》,頁539-668,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 洪麗完。2002年10月(實際出刊2004年9 月),〈先住民篇〉,張勝彥主編,《外埔鄉志》,頁171-218。台中:外埔鄉公所。
  •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十三篇文獻與掌故軼聞篇》,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下冊,頁510-612,彰化:二林鎮公所。
  • 洪麗完。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四篇住民》,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334-398,彰化:二林鎮公所。
  • 洪麗完、李坤北。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三篇開拓史》,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202-331,彰化:二林鎮公所。
  • 洪麗完。2000年6月,《二林鎮志第二篇先住民》,洪麗完總纂,《二林鎮志》,上冊,頁154-199,彰化:二林鎮公所。
  • 洪麗完、黃運新。1997年12月,〈新竹市志第三卷政事志第十篇社政〉, 張永堂(總纂),《新竹市志》,頁1440-1895,新竹:新竹市公所。
  • 洪麗完。1994年1月,〈沙鹿鎮志住民篇〉,王仲孚總纂,《沙鹿鎮志》,頁264-384,台中:沙鹿鎮公所。
  • 洪麗完。1989年9月,〈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史略〉,頁79-279,張勝彥總纂,《台中縣志》,豐原:台中縣政府。
  • 洪敏麟、洪麗完等合著。1989年6月c,《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台中市政府。
備註

(*表有審查制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