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群名稱: | 文化史研究群 |
---|---|
研究群召集人: | 吳叡人 |
開始主持時間: | 2009-10-31 |
研究群成員: | 陳培豐、張隆志、吳叡人、陳姃湲、翁佳音、莊勝全、蕭阿勤(合聘) |
研究群助理: | 陳信仲 |
本群專長涵蓋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文學等不同學科背景,是本所最具跨領域特色及科際對話能力的研究團隊。 本研究群自1998年成立以來,便力主重視成員的研究自主性和原創性,希望透過長期而深入的學術對話,逐步形成具有實質意義的研究傳統。 研究策略更強調跨領域學際對話、跨斷代比較研究,以及多語言史料運用等研究取向。本研究群的研究課題,涵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法律史、十七世紀臺灣社會史,以及當代臺灣文化社會學等領域。
本群均以臺灣近代文化史與東亞比較殖民史為參考主軸,積極與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交流互動,並逐步朝向下列集體研究的方向發展,包括﹕
- 一、在基礎學科方面:以臺灣近代文化史為核心,除致力於日治時期研究外,並從長時段的整體觀點進行晚清和戰後初期的跨斷代比較研究。
- 二、在區域比較方面:以東亞近代殖民史為範疇,結合當代民族主義研究與後殖民史學思潮,開拓比較殖民主義的新領域。
- 三、在學際整合方面:以多學科為研究群發展特色,致力推動跨領域對話及國際交流,期能逐步建立臺灣文化史成為本土研究的新興領域。
目前,本群進行中及未來個別研究計畫與主題有:
- 臺灣民族主義的歷史社會學分析、臺灣政治思想史系譜之建構,以及臺灣政治史詮釋架構之提出。理論關懷則為民族主義、國家形成、政治認同等。 近年研究方向包括臺灣政治思想史(「臺灣左翼傳統研究」);原住民政治思想史;從轉型正義的角度,詮釋臺灣殖民經驗的道德意義。 現階段除持續進行臺灣政治思想史的建構之外,亦將焦點延伸至臺灣政治史架構之上: 第一,從地緣政治、社會整合與制度積累的角度,建構臺灣國家形成史的詮釋架構; 第二,確立日本殖民統治之「差序吸收」體制對臺灣認同的塑造效果,以及戰前、戰後臺灣民族主義的解釋機制。
- 臺灣殖民現代性分析、日本殖民論述與殖民地文化政治。近年來的研究課題包括十九世紀臺灣的邊疆治理與領土政策,日治前期臺灣的殖民論述與文化政治, 臺灣史學的多元知識傳統與典範變遷,以及當代臺灣公共歷史與地方記憶。在研究討論方面則以臺灣殖民現代性分析,後殖民史學與跨國歷史,以及臺灣島史觀等課題為主。 現正進行臺灣殖民文化史與史學史的專書寫作,以及臺灣公共歷史學的研究計畫。
- 臺灣原住民史、明清史、西洋史學經驗與成果。近幾年除探討「臺灣史」的史學思想與理論實踐外,主要是將漢、歐語等各語文獻,放眼於近代初期世界史,或明清東亞/東南亞的歷史脈絡中, 探索十六到十八世紀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研究對象在原住民史方面,已由先前的所謂「平埔族」,深入到現在的法定原住民族,如泰雅、賽德克、布農、排灣等。 除了原住民族之外,也考訂荷語文獻、檔案所載之歷史地名,並持續致力於荷語檔案,如「決議錄」、「長官書信」等的文獻譯註工作。
- 臺灣語言與文學史、流行歌謠、日本語同化政策。臺灣的「殖民特異性」做為問題意識的出發點,其範疇大致包括: (1)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發展與讀書大眾之間的關係,(2)臺灣的漢詩與漢文體,(3)近現代臺灣的聲音文本—歌謠。 上述三個研究對象雖然都是臺灣,但均以東亞、特別是日本與中國為思考座標;是一跨領域式的研究,希望能克服以往一些研究以單線式的手法、 將文化問題扣連到Nationalism的缺點,而企圖能更精緻地闡述臺灣的本質。
本群也致力舉辦各種學術討論活動,引介當代各國關於殖民主義及民族主義之代表性研究成果,進而開拓比較殖民文化史等新的研究領域。 在國際學術工作坊及研討會的舉辦方面,自2007年起,陸續主辦「比較殖民主義」等小型讀書會、「比較殖民主義與文化」國際學術工作坊、「帝國在臺灣」工作坊、「比較殖民主義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此外,每月定期舉行咖啡時間演講,邀請各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報告和討論。 未來將著重以日本殖民時期為出發點,透過工作坊及整合型研究計畫,推動臺灣近代社會文化史及東亞比較殖民史等兩大方向的主題研究。
近三年演講活動(2017年1月-2019年9月)
編號 | 日期 | 講題 | 主講人 |
---|---|---|---|
1 | 2017年4月18日 | 當日本漢學遇上殖民地臺灣:在臺日本漢文人的境遇與肆應之道(1895-1945) | 莊怡文(本所博士後研究) |
2 | 2017年4月25日 | 十七世紀東亞新興市街:臺灣街的頭家娘與何 | 翁佳音(本所副研究員) |
3 | 2017年5月23日 | 走出象牙塔的台灣史研究:公眾史學與當代台灣 | 張隆志(本所副研究員) |
4 | 2017年6月23日 | 國體、學術與「左翼」──日治中期在台日本官民的台灣史研究 | 鳳氣至純平(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本所博士後研究) |
5 | 2017年8月2日 | Becoming Taiwanese: Ethnic Identity within Chinese and Japanese Rule | 戴維理(Dr. Evan Dawley)(本所訪問學者) |
6 | 2017年8月22日 | 東北亞邊陲民族主義的興起:臺灣、沖繩與香港的初步比較 | 吳叡人(本所副研究員) |
7 | 2017年8月25日 | 我的臺灣電影史研究之路:兼談台港電影史料的探訪 | 李道明(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主任) |
8 | 2017年10月27日 | 福爾摩莎被詛咒了嗎?:後殖民.神學觀點閱讀《咒之環》和《絕島之咒》 | 邱凱莉(台灣神學院專任助理教授/2014年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宗教與社會)) |
9 | 2018年4月17日 | 荷蘭人眼中的虎尾壠世界 | 邱馨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
10 | 2018年5月25日 | The Taiwan Missions Project: From Historical Geodata to Deep Mapping(臺灣佈道會計劃:從歷史地理數據到深度的對映) | Dr. Andreas Kunz(德國The Taiwan Missions Project計畫主持人) |
11 | 2018年8月7日 | 高度經濟成長期下臺灣的社會邊緣人:〈孤女的願望〉和〈ああ、上野駅 | 陳培豐(本所研究員) |
12 | 2019年4月30日 | Nation-State Formation at the Interface: The Case of Taiwan | 吳叡人(本所副研究員) |
13 | 2019年4月30日 | The Taiwan Expedi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 Robert Eskildsen(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歷史系教授) |
14 | 2019年8月27日 | 數位人文、公眾史學與台灣研究:實作與反思 | 張隆志(本所副研究員) |
15 | 2019年7月24日 | 台灣哲學、歷史與文化的主體性問題 |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本所訪問學者) |